哪些是肠癌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什么时候做肠癌筛查最合适?

王立根医生 发布于2021-03-15 14:22 阅读量6861

本文由王立根原创

  现在各个行业的工作节奏都非常快,特别是身在科技行业的上班族、市场公关人员、自媒体人,这个群体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久坐,运动少,吃饭不规律,且常常点外卖,熬夜加班无规律,对身体透支严重,拥有这些日常习惯的人群,很容易患肠癌类疾病。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肿瘤,近30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国家癌症中心2015年公布的结直肠癌发病数据显示,全国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5位,每年新发病例37万。当然,这只是我们对肠癌的表面的了解,接下来说一下关于肠癌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真相一:25岁后,发病率快速上升

  肠癌主要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但近些年来,我国肠癌的发病和死亡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发病率在25岁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到80~84岁时达到顶峰,男女性的年龄发病率变化基本相同。

  肠癌也是美国人的常见癌种之一,但据中美两国2019年发布的数据来看,美国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65.1%,其中早期5年生存率达到90.0%,而中国整体生存率仅有56.9%。

  真相二:危险因素很常见

  实际上,肠癌属于一种“富贵病”,也是吃出来的癌症,除去遗传因素和炎症性肠病因素,把其病因简单概括为“三多二少”: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少、运动太少。发病因素归结为四个主要因素:1、高脂饮食2、抽烟、3、饮酒4、年龄原因

  真相三:高危人群吗何时检查?

  结直肠癌的危险人群主要以年龄区分,40岁以上属于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结直肠癌高风险人群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有结肠镜禁忌者至少需行直肠指诊,另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行乙状结肠镜或气钡双重肠道造影检查。所有镜下发现的病变应取活检或摘除,行病理诊断。

  真相四:远离肠癌,饮食应避免“三高一低”

  当前人们的食谱中普遍存在“三高一低”的问题,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和低纤维素。快餐、红肉等高脂饮食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较少,缺乏有助于消化和分解脂肪的膳食纤维,特别是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年轻白领更容易减缓肠道蠕动,刺激肠壁引起排便紊乱,使毒素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加重了肠道的负担,也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增加患癌风险。远离肠癌,应改变“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

  食物多样化,粗、细粮搭配(1:2),以营养适宜植物性食物为主,吃多种来源的淀粉,如米、面、红薯等,和富含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如豆类、坚果,限制甜食及纯糖饮料。每天吃700克左右新鲜蔬菜和水果,最好保持5蔬5果,尤其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深色蔬菜和水果。

  每天红肉(牛、羊、猪肉及制品)摄入量在80克以下,多选择禽肉和鱼肉。烹调鱼、肉类食物时温度不要太高,避免烧焦。不吃烧烤、油炸、腌制、过烫的食物,少吃加工食物。

  烹调油20克左右/日,限制动物脂肪摄入,植物油可选择橄榄油、玉米油、米糠油等。食盐每日不超过5克。加强体育运动,维持适宜体重。

  最后我们要知道,早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并不低,美国肠癌之所以生存率高,原因在于他们有早期筛查的意识,但中国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中晚期,这说明,在日常预防的同时,高危人群更要做好检查,争取早期发现。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