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岁的张先生被痛风折磨了五年,踝关节和膝关节多次红肿疼痛,发作时连行走都困难,血尿酸高达653μmol/L,既往口服依托考昔片很快疼痛、肿胀缓解。1周前饮酒后左踝关节再次出现红肿疼痛,但这次服用依托考昔片效果有限,加量服用,疼痛仍然没有缓解,万般无奈来诊,中医诊断为“风湿热痹”,处以当归拈痛汤加减:当归、羌活、猪苓、泽泻等药配伍,并嘱低嘌呤饮食。服药三天后,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一周,疼痛发作次数减少,尿酸降至469.8μmol/L;一月后,关节肿痛消失,尿酸恢复正常。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当归拈痛汤透毒解毒、通络止痛的神奇功效。
一、痛风急性发作:湿热毒邪作祟
现代医学视角:痛风急性发作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泄减少,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中医视角:痛风属“痹症”范畴,急性期以“湿热毒邪”阻滞经络为主。清代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指出:“痛风初因风寒湿郁,久则化热致痛”,湿、热、毒胶结于关节,气血不通则痛。正如《灵枢·贼风》所言:“此皆有虚邪之风,从其冲后来者,逢虚则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揭示了伏毒内伏、遇诱因发作的病机。
二、当归拈痛汤:透毒解毒,通络止痛
当归拈痛汤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原书主治:“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方药组成: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配伍玄机:方中重用羌活、茵陈为君。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本草拾遗》尚言其能“通关节,去滞热”。两药相合,共成祛湿疏风,清热止痛之功。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君药之力。佐以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本证湿邪偏胜,所用诸除湿药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阴津,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三、历代医家智慧:从“历节病”到“浊毒瘀结”
朱丹溪:《格致余论》首次将“痛风”独立于痹证,提出“血受热沸腾,寒湿外搏致浊瘀凝滞”,创“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清热利湿。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完善当归拈痛汤,称其为“湿热疼痛之圣方”。朱良春:提出“浊毒瘀结”理论,认为脾肾代谢失调是痛风核心,创“痛风冲剂”泄浊化瘀。路志正:强调“痰瘀互结”病机,主张从脾胃论治,结合饮食调摄改善湿热体质。当然,本方治疗痛风需结合体质,急性期可去人参防壅滞,加虎杖、土茯苓增强化瘀排浊。
四、防治痛风:避毒邪,调体质
饮食禁忌:
忌:动物内脏、海鲜(如沙丁鱼、贝类)、浓肉汤、酒精(尤其啤酒)。
宜:低嘌呤蔬菜(如冬瓜、芹菜)、水果、蛋类、低脂乳制品。
生活方式:
饮水:每日饮水>2000ml,促进尿酸排泄。
运动:选择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发作。
控重:肥胖者减重可降低尿酸水平。
中医调理:
体质偏湿热者,可用薏苡仁、车前子煮水代茶;
缓解期艾灸关元穴、足三里,健运脾胃,杜绝毒邪内生。
五、结语
当归拈痛汤作为金元名方,通过“透毒、解毒、通络”多靶点作用,为痛风急性发作患者提供了一条缓解疼痛之路。但需注意的是,中药需辨证施治,急性期可联合西药控制症状,缓解期调理体质。正如《黄帝内经》所言:“上工治未病”,预防痛风更需“避毒邪、调体质”,方能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用文小言作诗一首
《痛风吟》
足踝红肿似火烧,
步履蹒跚痛彻宵。
湿热毒邪经络阻,
当归拈痛有奇效。
羌活茵陈祛风毒,
猪苓泽泻利水潮。
苦参黄芩清热毒,
白术人参益气牢。
饮食禁忌需记牢,
海鲜啤酒应戒掉。
每日饮水两千毫,
健康掌握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