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人,男,38岁,22日早外感后出现头微疼、微恶寒发热,咽痛,困乏,无汗,舌质红,苔白,脉浮弦略紧。饮食二便正常。自恃平素体健,未服药;又因,最近重读伤寒,再阅六经,也想亲身体会一下伤寒传变的体会。
22日晚喝稀粥,20点已躺在床上,覆被取汗。平时3分钟入睡的我,竟然烦躁不得眠;约22点微似汗,头疼、恶寒解,似有发热,测体温36.6℃,自觉躁热;咽干口渴,咽痛始剧,出现鼻塞。
辗转反侧,约23日凌晨4点睡着,6点已醒。“刀片嗓”,黄脓涕,鼻塞,涕中带血,偶咳嗽,黄浓痰,无头疼,微恶寒,无发热,烦躁解除,口不渴,二便正常。苔白,脉浮弦。
23日白天咽痛、黄脓涕、鼻塞、偶咳嗽、黄痰,无恶寒、发热,无汗,无口渴、烦躁,无头痛,二便正常,饮食正常。
23日晚,因鼻塞入睡困难,约23点睡着,睡眠中间易觉醒,似睡非睡似醒非醒;6点半起床,咽口水,竟然咽痛若失,无咳嗽、无痰;但仍有鼻塞、黄涕。
24日-27日,仍有鼻塞、黄涕,较前减轻,余无异常。
28日,晨起鼻塞,少量脓涕,白天晚上无异常,口服小柴胡颗粒,2袋,一日两次。
29日无不适;
30日无不适。
《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初读条文时不以为意,切身感受,如同仲景在侧,《伤寒论》真的需要反复读。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1.外感咽痛、黄痰、黄涕一定是热吗?2.不经治疗,外感证的演变是怎么样的?3.为什么邪容易伏在少阳经?
外感病,正邪相争和疾病的转归有很大的关系。邪气盛为实,去邪为主。如果正邪不争,即便有邪,机体对邪气不应答,这时候机体处于免疫耐受。什么是免疫耐受?就是机体对病邪不应答,用中医理论讲是正邪不争,导致邪气潜伏,也就是我们讲的伏邪。很多病都有伏邪,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的缓解期就是伏邪,有伏寒、伏饮,外感之后急性发作,类似于太阳表证,实际上是个内伤疾病,由外邪引动,所以要与太阳表证相鉴别。治疗一些疑难疾病,如果要缓解症状,可以促使正邪不争,症状就能缓解;如果要治愈,就要让机体与邪相争,驱邪外出。
在临床当中出现咽痛、黄痰、黄涕,符合热证表现,往往给与清热解毒药物;但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病人,本来咽痛,应用清热解毒药物后,咽痛减轻,但可能出现咽痒咳嗽;咽痛、发热是正邪交争的表现,而清热解毒药物是不是能够抑制正邪相争,使邪潜伏?我的感受属寒郁而似热证,寒邪束表,犹关门闭户房内郁热,只需开窗通风,热自解,本次患病,“刀片嗓”一日而消,并没有清热可知;因此在遇到咽痛、黄涕时不要急着用清热之品,用些生姜葱白煮水微微发汗即可。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少阳之邪由太阳传入,少阳病是半表半里之气的郁结,所以少阳病治疗原则以发散郁火和枢转少阳为主,小柴胡汤是其主方。邪在表当汗,在里宜下,邪入少阳,为在半表半里,非表证,亦非里证,更非胸中有实邪,故汗、吐、下三法均属禁忌之例。只有和之,是少阳病治法。但因证候中常有兼挟,故于和法中仍有兼汗、兼下等变通治法。少阳病的病机为正邪相争,如果相争太过就转出阳明,成为大柴胡汤证,如果相争不及,疾病就慢性化,表现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如果正邪不争就表现为伏邪,疾病潜伏。疾病之所以出现症状,就是因为正邪相争,正气驱邪,机体会出现各种不适的情况,所以需要很好地去掌握这个尺度。治疗慢性疾病,如果不使正邪相争,单纯地驱邪也可以见到病情缓解,但是对病人的长期预后不一定有帮助。有时候中医治疗疾病,症状缓解,导致疾病潜伏,慢性化,将来伏邪成巢,发展成恶性病,所以我们要抓住少阳病正邪相争的病机,学会运用调平法,抽丝剥茧,驱邪务尽,把疾病彻底治愈。
手足少阳经脉相联,二者功能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契机,升降自如,阳气才能游行于上下,宣达于内外,以发挥温煦长养之功,犹如人体阳气布散转输的枢纽,故《内经·三阴三阳离合论》曰:“少阳主枢”。凡太阳病转属少阳者,多因正气较弱。即“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所致;少阳主疏泄,郁则病作,自发于少阳本经的,病变以少火被郁为主,可见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柴胡引邪出表,黄芩清里热,再加上人参托邪,这是小柴胡汤的基本结构。“太阳病,过经十馀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无论经过几天,邪在少阳,仍用小柴胡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