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生理弯曲变直 —颈椎病反复发作的“凶手”

徐兆辉医生 发布于2024-06-09 22:26 阅读量1552

本文由徐兆辉原创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长时间面对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工作,导致颈椎出现各种问题。颈椎病以颈部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常伴有上肢的放射性疼痛、感觉麻木、无力、头痛头晕等症状,在中国,颈椎病的患病率高达17.3%,是常见疾病。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为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临床问题。研究发现,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消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颈椎生理弯曲变直的危害,并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颈椎生理弯曲的重要性


颈椎生理弯曲是颈椎在正常情况下呈现的一种自然曲度,这种曲度不仅使颈椎在视觉上看起来更加美观,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和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颈椎生理弯曲的存在,能够有效地分散颈部肌肉的负担,减少颈椎受到的压力,从而保护颈椎的健康。


二、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消失的危害




局部重心改变:当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消失时,颈部的骨骼、椎管、韧带、肌肉、神经以及脊髓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局部重心发生前移。颈椎承重轴前移,造成椎体前柱结构分担的应力显著增加而进一步加重反曲,进一步加速退变形成恶性循环" 。反曲状态下椎管有效容积减少,脊髓前移,更易产生压迫,以病变椎节处(往往是顶椎部)最为显著。同时,脊髓受到的应力相应增加"有研究证实在颈椎前屈状态下,脊髓的微小滋养血管会扩张并产生一系列血液流变学变化" 所以,颈椎病的颈椎反曲是疾病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影响自然病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忽视了反曲的矫正,必然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压迫神经: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消失后,颈部的缓冲能力下降,使得颈椎在承受压力时更容易发生病变。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可能导致颈椎疾病的发生,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纤维环破裂或髓核突出,压迫附近脊髓和神经。这种压迫可能引起上肢麻木、疼痛或下肢无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四肢无力、瘫痪等严重后果。


脑供血不足: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消失还可能刺激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紧张、痉挛,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的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晕厥或猝倒。


三、预防措施


改掉不良习惯: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玩手机等电子设备,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在工作间隙适当进行颈部活动,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


加强颈部肌肉锻炼:适当增加颈部肌肉的力量锻炼,如进行颈部拉伸、旋转等动作,以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颈椎病等原发病症,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恶化导致颈椎生理弯曲进一步变直或消失。


避免头颈部外伤:在体育锻炼、日常工作、交通活动中要注意保护颈部,避免受到外伤。


四、治疗措施


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实施必要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推拿整脊手法结合牵引、小圆枕为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常用方法,可有效放松颈肩部肌肉,纠正颈椎曲度异常,减少颈椎病复发频率,延缓颈椎退变进展。


1 定点旋转复位手法

不仅能使痉挛的颈部肌肉得到放松,还能促进神经根水肿的吸收,此外在神经根复位、改善椎间孔椎间隙、减轻血管受压等方面均有较理想效果。对于来自间盘外突的压迫复位方法可降低纵韧带张力,复位外突的髓核,有利于神经根周围水肿的吸收,使异常的颈椎恢复解剖位,恢复颈椎内外平衡的作用。




2 牵引

随着颈椎生理弯曲改变,颈椎病时间延长,往往存在椎间隙变窄肌肉软组织黏连等,导致颈椎各个椎体之间“锁止”,颈椎活动困难。颈椎牵引治疗能通过拔伸作用“解锁”,进而纠正颈椎失稳、关节移位、颈椎间隙及椎间孔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或者痉挛,松解变性软组织的粘连,平衡颈部肌肉应力,是治疗颈椎曲度异常保守疗法中最主要且疗效确切的方法。但应注意牵引的角度和力度,牵引过程中切勿左顾右盼引起颈椎错位。




3 颈椎下垫圆枕

在牵引“解锁”的情况下,利用颈椎下垫小圆枕的方法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其原理主要是在头、颈的重力作用下迫使颈椎各节沿小圆枕的圆柱面自动重组(重新排列),达到矫正异常的曲度为符合人体生理力学特点的弧度。我们的研究资料充分显示了这种简易疗法的有效性。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