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有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其强度通常与组织损伤程度有关。患者患病后产生的疼痛属于常见的临床表现,这种急性疼痛可以利用相应措施进行缓解,反复疼痛持续超过 3个月,称之慢性疼痛[1]。慢性疼痛在不断的演变时,人们的情绪也随之变化,其中焦虑、抑郁是其中最常见的情绪表现形式[2]。慢性疼痛同时给患者的睡眠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病痛引起的难眠、失眠等症状会使患者长期处于高度疲惫紧张的精神状态,不利于疾病治疗和情绪的稳定[3]。同时,焦虑、抑郁、睡眠紊乱等不良症状的频繁发作还会使患者出现食欲缺乏、情绪低落等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改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害。
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时间与中老年人腰背痛发生风险之间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即随着睡眠时间的缩短,腰背痛风险呈上升趋势。从不同性别分析,女性睡眠时间不足(<7 h/d)时患腰背痛风险高于男性。另外,睡眠质量受损者发生腰背痛的风险是睡眠质量好的1.85倍,且睡眠质量受损的男性患腰背痛风险高于女性。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与腰背痛发生风险的联合效应表明,无论睡眠质量好坏,睡眠时间不足(<7 h/d)均会增加腰背痛的发生风险,而当睡眠时间过长(≥9h/d)且睡眠质量好时则对腰背痛发生风险无明显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质量与腰背痛强度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即白天的腰背痛影响夜晚的睡眠质量,而夜晚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受损又会导致第二天疼痛的增加睡眠和腰背痛之间的关联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睡眠不足增加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性,降低了疼痛的阈值,导致痛觉过敏和睡眠障碍,引发腰背痛。也有证据表明两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和血清素与睡眠和疼痛的共同调节机制有关,在控制昼夜节律和调节睡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两种神经递质的功能失调可能会导致睡眠障碍或昼夜节律行为模式的改变。(2)压力、睡眠和腰背痛是相互关联的,研究发现工作生活的压力会严重影响慢性腰痛患者夜晚睡眠的质量,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健康焦虑也是睡眠障碍的预测因子,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过度担忧,选择性思考有害健康的威胁因素,形成高度警惕而导致失眠和睡眠效率降低,进而诱发腰背痛。
中医药改善睡眠具有明显疗效,我们经常讲“精气神”,神在调控人体生命活动节律发挥重要作用,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 言:“寐者,昧也,目闭神藏。”《血证论》 亦言:“寐者,神返舍,息归根之谓也。”中医在历史上有许多治疗失眠的名方,比如:交泰丸酸枣仁汤温胆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孔圣枕中丹等等,中医根据症候辨证用药。但针对失眠不重,推荐几味中药可以在家服用,可以起到安神助眠作用:
1.茯苓、柏子仁、菊花 柏子仁为侧柏的种仁,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本草纲目》 载:“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柏子仁为侧柏的种仁,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具有宁心安神之功。《本草纲目》 载:“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菊花,具有平肝安神、清热解毒之功。现代人普遍生活方式不健康,情志不调,易致气郁,郁滞日久而郁火内生,因而注重疏肝解郁畅神,常配伍疏肝理气之佛手作为药对应用,二者相伍,可舒达气机,清解肝经郁热,且质
地轻清疏散,又无伤阴之弊,其他疏肝解郁之品如柴胡、合欢皮亦可配伍使用。
2. 珍珠母、远志、生龙骨、生牡蛎 神散以心肾失交、元神浮散为主,元神失于收摄,神气浮散于外,阴阳失交,则神散不寐,邹忆怀教授针对以入睡难、眠浅易醒、难以复眠、警惕易惊、健忘昏沉、腰膝怕冷为主要症状的神散失眠主张用镇心安神、交通心肾诸品以交通阴阳、 敛神助眠。
运用中药睡眠改善,疼痛也会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