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功能——间歇性外斜要不要管?

娄继英医生 发布于2025-10-21 12:41 阅读量2209

本文转载自山坡视光笔记

    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隐斜视与恒定性显斜视之间的过渡型斜视,可以间歇性通过融合机制控制眼睛正位,在精神不集中、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阅读后出现显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在儿童中较为多见,但多数患者并不会主动报告,这是因为其很少会有复视症状,多为单眼抑制,且父母容易将这种现象当做“走神”,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图片发自160App

01—

间歇性外斜类型

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遮盖单眼30~60 min 后, 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假性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单眼一小时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02—

间歇性外斜严重程度

可以根据间歇性外斜视的控制评分,来判断其严重程度。此表格结合了患者的家庭控制和临床控制情况,得分从0到9,9分最差。


图片发自160App

    建议:间外或有间外倾向的儿童,首选通过视觉训练的方式改善现有症状。依照实践经验,多数情况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改善,如若训练效果不佳或合并如垂直斜视,再考虑手术。

故在做检查时,更在意其在一天中有多少时间是在抑制一只眼睛(功能上单眼抑制),或者间歇性偏斜的恢复速度较慢(抑制频率高),以及眼位控制能力(减少偏斜发作,维持双眼视功能)。

03—

间歇性外斜实际案例分析

        现将近两天碰到的部分案例,站在间外训练的角度上做以下分享。

儿童A:12岁,视力下降,度数(-3.75/-4.00),验光过程中发现其存在间歇性外斜视超过30,且眼位控制力弱,妈妈报告其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单眼偏斜,电子产品使用过度,有向显性外斜视转化的趋势。

儿童B:10岁,视物模糊,发现近视(-1.25/-1.50),验光过程中发现其为外隐斜20,遮盖实验中眼位回正速度慢,近距离存在由隐斜视向间外转化的趋势。

儿童C:13岁,视力下降,病理性屈光参差(-4.50/-0.50),验光过程发现其存在水平斜+垂直斜,左上斜3,外隐斜超20,遮盖实验中眼位回正速度慢,有头位代偿,左上方复视加大,眼球运动不协调,为非共同性斜视。


图片发自160App

      学生作为近距离用眼高压力群体,视觉功能承受的负荷巨大,双眼视功能异常或间歇性外斜视比例逐渐升高。针对学生配镜,检查者如果只考虑清晰(单纯配镜验光),不做视功能检查,则非常容易出现漏查、误判的情况,甚至会导致很多孩子的视觉功能问题继续恶化,导致近视、斜视等问题加重。

04—

间歇性外斜必须要管

结合上述案例,我们会发现,很多斜视/间外/隐斜问题是由视觉压力与视觉功能的不匹配,问题一点点积累加重导致的,并非是纯粹的肌肉解剖等方面的原因。忽视检查、纵容问题加重,则可能会给孩子或家庭带来严重的影响,如斜视外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手术可能对孩子视觉的创伤等。此外,在学习生活中,此类问题也是影响儿童快速、舒适阅读以及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

    实践中发现,及时合理的斜视/聚散/眼球运动训练,可以快速改善视觉功能状态,减少视疲劳,阻止近视/斜视问题的加深。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