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视防控已从单一的视力矫正,走向了全生命周期的精准健康管理。
2025年6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等权威机构发布了《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这是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的第三次重要更新,标志着我国近视管理正式迈入“精准化时代”。
新版白皮书首次建立了科学的分层管理体系,覆盖从“未近视”到“近视”再到“高度近视并发症防范”的全过程。
---01 白皮书的演进与核心意义
《近视管理白皮书》自2019年首次发布以来,提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近视管理方案,开创了中国近视管理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版则提出了个性化管理方案,推动了光学矫正、药物和行为干预的联合应用。
2025版白皮书基于精准化与全人群管理,是专家临床实践的最新智慧结晶和前沿总结。它聚焦于:精准人群管理、精细流程管理、循证医学升级三大核心方向。
02 五大重要更新亮点
明确“近视前期”干预标准
白皮书首次明确了“近视前期”的概念及干预方案:
· 判定标准:远视储备快速消耗,屈光度 ≤ +0.75D 且 > -0.50D
· 干预时机:发现远视储备不足时立即干预,不再“等待观察”
· 防控措施:平光离焦镜、0.01%阿托品、行为干预联合使用
这意味着在孩子还没近视时,医生就能根据标准进行早期干预。
建立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
白皮书提出了“筛查-诊断-干预-随访”完整闭环:
· 初诊建档: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
· 定期监测:每6个月查眼轴、验光
· 效果评估:眼轴年增长 ≤ 0.20mm 为达标
· 方案调整:效果不佳立即优化
· 长期随访:停干预后仍需跟踪6个月
防控不再是“配完镜就结束”,而需要持续管理和调整。
≤12岁儿童“按需管理”原则
根据年龄和进展速度个性化防控:
· 核心标准:年进展 ≥ 0.75D 或眼轴增长 > 0.20mm 需积极干预
· 药物使用:明确0.01%阿托品适用年龄和度数范围
· 联合治疗:推荐OK镜+阿托品等联合方案
眼轴测量成为“金标准”
白皮书科学升级了评估指标:眼轴长度取代度数成为主要评估指标。
· 更敏感:比度数变化更早发现进展
· 更准确:不受调节因素影响
· 更科学:直接反映眼球结构变化
检查建议:每6个月测量一次眼轴,建立生长曲线。
成年人近视管理指南
白皮书首次纳入成年人近视管理,指出18-35岁成年人因电子产品滥用,近视度数仍在进展已成常态。
· 进展人群:20%成年人近视仍会进展
· 高度近视:≥ -6.00D(600度)需定期眼底检查
· 并发症预防:重点关注黄斑病变、视网膜脱离
600度是高度近视的诊断红线,此时眼球如同过度充气的气球,眼轴往往超过26毫米,导致各类严重眼底病变的风险直线飙升。
03 不同人群的管理策略
未近视儿童的管理
未近视儿童包括未达到近视前期标准的儿童及近视前期儿童。
对于未达到近视前期标准的儿童,应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定期进行屈光筛查,测量眼轴长度,并建立屈光档案,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等。
近视前期是指儿童眼睛的SE ≤ +0.75D且 > -0.50D,结合基线屈光不正度数、年龄和其他可量化风险因素,有极大可能性在未来发展为近视。中国6岁儿童近视前期检出率约为20%,10岁儿童检出率约为40%。
近视儿童青少年的管理
2022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51.9%,其中高度近视率为9.7%。对进展性近视(年进展量 ≥ 0.75D/年)儿童青少年需要进行近视控制。
研究发现,对于8-12岁就出现近视的儿童,经过22年随访,最终52%的受试者近视度数超过-5.00D,32%的受试者近视度数超过-6.00D。因此,对近视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2岁以下近视儿童,需要按需进行近视控制。
成年人的近视管理
白皮书首次将成年人纳入管理范畴。东亚成年人近视率居高不下,25岁以下中低度近视者中,约四分之一存在缓慢进展,高度近视者进展更普遍。
建议年眼轴增长超0.108mm/年的快速进展者,尝试单一干预方法,同时避免高强度运动,降低视网膜病变风险。近视手术术后人群需定期监测,防止反弹。
04 高质量近视管理临床研究标准
白皮书首次系统阐述了适合中国人群的近视管理临床研究标准:
· 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是评价防控方法有效性的“金标准”
· 研究时长:至少进行1年及以上的随机对照试验
· 对照组选择:需考虑年龄、种族等因素,避免因人群差异影响结果
· 反弹效应评估:停止干预后近视进展速度快于同龄者的现象
· 有效性评价指标:主要为眼轴长度和屈光度
05 全流程管理方案
白皮书提供了从初诊到随访的全流程管理方案:
· 初诊与风险预测:首次就诊需建立包含眼轴、屈光度等指标的屈光档案
· 方案调整与停药时机:每半年需评估防控效果
· 效果评估:若眼轴增长 ≤ 0.20mm/年或屈光度进展 ≤ 0.50D/年,视为控制良好
· 教育贯穿全程:白皮书特别强调“近视者教育”的重要性
06 重要数据与统计
以下是近视管理中的重要统计数据:
表格: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相关数据
数据指标 数值 来源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1.9% 国家疾控局检测数据
中度近视占比 37% 国家疾控局检测数据
高度近视率 9.7% 国家疾控局检测数据
6岁儿童近视前期检出率 约20%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
10岁儿童近视前期检出率 约40%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
20岁以下近视患者预测数(2025年) 1.87亿人 弗罗斯特沙利文数据
07 实践建议与行动指南
基于白皮书的内容,以下是实践中的建议:
立即行动:
✅ 3岁以上孩子建立屈光档案
✅每6个月做一次全面检查
✅重点关注眼轴变化速度
✅近视前期就要开始干预
✅选择个性化防控方案
避免误区:
❌ 不要等近视了才干预
❌不要只关注度数变化
❌不要自行停药或换方案
❌不要忽视随访复查
对于高度近视成年人:
· 避免剧烈运动:过山车、跳楼机、蹦极、跳水等
· 定期眼底检查:尤其600度以上者,需查眼底照相、OCT等项目
· 遵循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远眺20英尺(约6米)外物体20秒
08 个人思考与展望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近视管理从模糊走向精准,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使近视防控从单纯的儿童青少年问题扩展为全民眼健康问题。
未来的近视管理可能会更加依赖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通过实时监测户外活动时长、用眼习惯等数据,实现更精准的防控。
作为普通家长或个人,我们需要认识到近视不仅关乎视力清晰度,更是关系眼健康的重要问题。高度近视带来的眼底病变风险是不可逆的,早期的预防和干预至关重要。
---
白皮书建议,3岁起就应建立屈光档案,每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关注眼轴变化速度。户外活动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每天保证2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能显著降低近视发生率。
近视防控已不再是配一副眼镜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医生、家长、学校和孩子共同参与的系统性工程。《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