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视疲劳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发布,为青少年近视防控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这份由国家级眼科专家共同撰写的共识,首次将“视疲劳”确立为一类独立的临床疾病,明确指出调节功能异常是视疲劳的主要机制,而视疲劳本身,正是青少年眼轴异常增长的临床前驱表现之一。这项改变为视功能异常问题提供了临床话语权,也推动视功能训练正式进入医学干预体系,不再是一个游离于验光配镜之外的辅助项目,而是构建在功能评估与视觉康复之上的系统干预路径。可以说,这一变化,正式开启了视功能训练的‘医学正名’之路。
对广大一线临床人员而言,许多孩子在视力下降、眼轴增长之前,往往会出现“眼睛酸胀、看书模糊、注意力下降”等主诉,这些症状在以往常常被归类为用眼不当、学习压力大等非医学性因素,家长则普遍以为“只是用眼太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但实际上,这些表现往往与调节系统、集合力以及双眼协调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属于视觉性视疲劳的典型临床前期表现。如果这一阶段得不到专业识别和干预,极易演变为眼轴过快增长,屈光状态不可逆恶化,从而进入持续性近视加深的轨道。
因此,当前防控策略中“控轴”已不应再局限于光学方案和眼轴测量数据,更应将视功能评估纳入基础筛查流程,通过早期识别视疲劳,实现向前一步的近视风险干预。
长期以来,视功能训练常常游走在视光与康复之间,其有效性、标准化和适应症等问题一度争议不断。部分市场存在将训练商业化、标准不清、项目杂乱等现象,进一步阻碍了其在医疗体系中的落地。但2024年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在视觉性视疲劳中,个性化的视觉训练具有重要干预意义,是医学推荐路径之一。这意味着视功能训练不再是“可选项”,而是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一个“必要项”:
它是配镜方案之外的重要功能干预手段,尤其适用于调节异常或集合功能薄弱的个体;
它是调节系统早期功能障碍干预的有效方式,可帮助防止由功能问题导致的眼轴快速拉长;
它是光学控轴技术(如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镜)顺利实施的适应基础,提高干预依从性与佩戴舒适性。
目前在部分前瞻性医疗机构,视功能训练已与配镜流程整合,形成“评估-训练-随访”三位一体的防控闭环,标志着其医疗属性和系统价值正逐步获得专业认可和家长信任。
1. 对医疗机构而言,视功能评估与干预将成为眼科门诊、儿童保健科、视光专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儿童青少年人群中,视功能的管理将直接关联诊疗路径的设计与干预效果。
2. 对视光机构而言,拥有训练评估能力和个性化处方输出能力的专业人员,将成为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代表,区别于传统“配镜型门店”,构建“综合防控型中心”的转型支点。
3. 对家长群体而言,训练服务的规范化、医疗化,将成为他们判断一个机构是否专业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在孩子长期视疲劳、控轴效果不佳、依从性差的背景下,专业训练将成为信任粘性的核心。
未来三年,视功能训练是否具备标准体系与干预闭环,将成为服务机构能否参与专业级控轴市场的关键门槛。
随着行业共识的推进与医疗标准的回归,视功能训练将不再是被边缘化的选项,而是决定近视防控成败的关键变量。它的医学价值与干预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专业机构与政策制定者重新发现与重视。我们正处在防控模式深度转型的时间窗口期,谁率先建立起标准化、医疗化的训练体系,谁就将在未来的控轴服务中占据专业优势与行业高地。
文章来源于蓝鲸眼视光,作者海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