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迈入“精准化时代”《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解读

娄继英医生 发布于2025-07-31 10:55 阅读量268

本文转载自童视光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视光专业委员会、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视光学组. 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J]. 通信作者:吕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5, 27(7): 481-489DOI:10.3760/cma.j.cn115909-20250401-00110.

      一、七年磨剑中国近视防控的里程碑式飞跃

《近视管理白皮书》的编写始于2019年。三版迭代,凝聚了无数专家的心血,也见证了我国近视防控从起跑到领跑的飞跃历程。2019年首版白皮书首次提出基于循证医学的近视管理方案,开创了中国近视管理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22年更新版则提出个性化管理方案,推动光学矫正(如离焦镜片)、药物(如低浓度阿托品)和行为干预(如户外活动)的联合应用,显著提升了防控效果。最新发布的2025版白皮书,基于精准化与全人群管理理念,是专家临床实践的最新智慧结晶和前沿总结。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吕帆教授指出:“过去七年,我们通过三版《近视管理白皮书》的制定与更新,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近视管理体系,推动了中国近视管理临床实践的快速发展。”

      二、四大核心升级引领精准防控新时代

升级一:精准人群管理白皮书首次明确提出对≤12岁近视儿童“按需管理”,强调早期干预的关键性。根据近视状态和发展风险,将人群细分为:未近视儿童(含近视前期)进展性近视儿童青少年成年人(按进展速度分层)特别强调对近视前期儿童(远视储备消耗过快但未达近视标准)的干预窗口期管理,建议采用低浓度阿托品或功能性眼镜延缓近视发生。

升级二:精细流程管理白皮书创新提出 “筛查-诊断-干预-随访”全流程管理体系 ,依托个性化解决方案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闭环管理。流程关键节点包括:初诊建档:幼儿园起建立屈光档案进展诊断:眼轴年增长>0.20mm或屈光度年增长>0.50D效果评估:眼轴增长≤0.20mm/年为控制良好方案调整:效果不佳时更换或联合干预停用标准:≥16岁且眼轴年增长<0.06mm。

升级三:循证医学升级2025版白皮书首次制定了高质量临床研究标准:随机对照试验(RCT)为“金标准” ,研究时长至少1年对照组需严格匹配 年龄、屈光状态等变量评估反弹效应:停用干预后需随访监测有效性指标:眼轴增长为主要指标(比屈光度更敏感)温州医科大学姜珺教授强调:“这些标准将推动近视管理研究规范化,避免短期效果夸大和结论偏倚,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升级四:全生命周期管理首次将近视管理延伸至全生命周期,覆盖从婴幼儿到老年人的全过程:儿童期:重点防控近视发生与进展成年期:监测病理性近视并发症(如黄斑病变)老年期:衔接老视矫正与白内障手术,保留近视眼优势这一理念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构建 “全人群、全过程、全周期”的综合管理框架 。

      三、三类人群管理策略精准到每一个年龄阶段

未近视儿童:守住第一道防线普通未近视儿童:保证户外活动≥2小时/天,减少近距离用眼近视前期儿童(远视储备快速消耗):可联合低浓度阿托品(0.01%)、高非球镜平光镜等干预措施白皮书特别强调:幼儿园起建立屈光档案,定期测量眼轴,这是早期发现风险的关键。

进展性近视儿童青少年:联合干预是关键诊断标准:年屈光度进展≥0.75D或眼轴增长>0.20mm首选干预:角膜塑形镜(OK镜):控制效果最佳(年延缓50-60%)多焦点软镜/离焦框架镜:适用于OK镜禁忌症者低浓度阿托品:需注意长期安全性联合疗法:对单方法效果欠佳者,推荐OK镜+阿托品联用≤12岁儿童是干预重点,因此阶段近视进展最快。

成年人:不可忽视的近视管理风险分层:

缓慢进展:<0.019mm/年。

中度进展:0.019-0.108mm/年。

快速进展:≥0.108mm/年特殊人群:屈光术后患者:需监测“术后近视”高度近视者(≥-6.00D):加强并发症筛查东亚人群成年后近视进展比例高于其他族群,需特别关注。

      四、全流程管理从筛查到停用的科学路径

“初诊—干预—随访—评估—调整—停用”2025版白皮书首次构建了完整的近视管理闭环路径:

效果评估标准化:每半年随访一次眼轴年增长≤0.20mm或屈光度进展≤0.50D/年为达标效果。

不佳时需分析原因:依从性不足:加强教育或更换更易坚持的疗法。

不应答者:尝试联合疗法(如OK镜+阿托品)

科学停用机制:停用条件:年龄≥16岁且年眼轴增长<0.06mm停用方式:逐步减量(如OK镜每周少戴1天)停用后监测:停用后6个月复查,防范反弹风险

      五、全民行动构筑视力健康生态圈

白皮书的发布只是起点,落地实施需要多方合力:

医疗机构:落实精准分型和规范诊疗企业:提供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家庭:监护人是儿童近视防控第一责任人。依视路陆逊梯卡等企业已推出覆盖3-5岁、6-9岁、10-12岁三个年龄段的近视管理眼镜,将H.A.L.T.等核心技术的临床研究成果贡献给行业参考。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虽稳中有降,但依然处于高位。专家呼吁:家校医需协同,将眼健康纳入公共卫生考核指标,减轻家庭医疗负担。

    总结///COOC2025随着精准化管理时代的到来,每一个孩子的视力问题都将得到针对性解决。当学校筛查发现孩子远视储备告急,家长会收到预警;当验光师发现孩子眼轴增长过快,个性化干预方案即刻启动;当青少年近视进展迅猛,联合疗法将及时介入。近视管理不再是一副眼镜的简单匹配,而是贯穿一生的科学守护。从幼儿期的屈光档案建立,到老年期的近视并发症预防,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正重塑我们的眼健康未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