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小助理在刷视频时,突然发现同行群里面,跳出来这样一条留言。
“我能治600度以上的近视,包括成年人,有意者私聊”
看到这样的消息,是不是很多家长都特别感兴趣,想了解是不是真的。
要不是小助理天天跟着几位医生学习相关知识,绝对也会心动。
毕竟,现在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在低龄儿童中,高度近视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见了。至于成年人,近视度数持续增长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近视问题,几乎已经困扰了全社会近一半的人。
正因为近视问题的普遍性,如今的近视产业也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各种近视防控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更是铺天盖地,“治疗近视”、“眼轴回退”几乎成了很多广告吸引顾客的响亮口号。
但近视防控手段到位,就一定能退轴吗?
在聊“退轴”之前,我们还需要先来弄明白,眼轴到底是怎么增长起来的。
眼轴,就是眼球的前后径,即从角膜正中到视神经与视网膜黄斑中心之间的一条假设的中轴线,它实际上反映了眼球的大小。
眼轴就像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从我们刚出生开始,一直到长大成人,都会经历一个自然发育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眼轴的生理性增长。
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自然发育、生理性的增长并不会让近视度数增长,因为眼轴在增长的同时,晶状体也在发生相应的改变,可以代偿生理增长带来的度数变化。
但是,眼轴的增长速度,并不总是按照我们理想中的发展速度来进行。
有时,眼轴会像是启动了“小马达”一样,加速生长。
一旦眼轴的增长速度过快,超过了生理性增长的范围,晶状体就无法代偿眼轴的这种变化,这就会导致孩子出现近视,或者使近视的进展加快。
所以,我们能发现,眼轴的增长速度和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呈现很大的关联。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会让眼轴启动“小马达”加速生长呢?
这里,原因就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用眼习惯。
长时间、高强度的用眼,是目前诱发近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相关研究专门做了解释说,当人在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时,可能会引发“成像滞后”,即眼睛的成像位置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种情况又被称为远视性离焦,它会促进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当眼睛看物体时,如果成像位置在视网膜的后方,那么大脑就会向眼轴发出指令,让眼轴再长长一些,这样才能看清楚滞后的成像。
除了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之外,调节不足、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光照强度不适宜以及先天性的基因等因素,也都可能导致眼轴超出生理性范围的快速增长。
所以呢,近视实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基因病。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单一的原因在作用,而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共同导致孩子的眼轴增长过快。
说完眼轴的增长,我们继续来聊聊,眼轴到底能不能回退呢?
答案是:确实有可能。
有些家长听到这样的说法,可能会产生质疑:“你刚才不是说眼轴就是眼球的长度吗?眼球长大了,还能缩回去?这是在前后打脸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在早期的时候,学术上确实普遍认为眼轴是不可逆的。就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眼轴和身高一样,只有两种状态:继续增长或者停止增长。
但是,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个观点也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临床上确实发现了有的小朋友的眼轴出现了回退的情况。
那么,这种回退现象是否真实的呢?
事实上,其中也是“有真有假”。
有一些回退现象,其实是由于机器测量的误差所导致的。
这是因为我们在定期做测量眼轴时,其实每次测出来的变化量通常是非常小的,可能只有零点零几,而机器的误差也有可能达到零点零几。所以,有时我们看到的眼轴回退,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当然,也有一些情况,确实是眼轴回退了。
情况1:脉络膜加厚了。
我们前面说了,眼轴的测量距离,实际上是从角膜到视网膜的距离。
通过一些光学手段或行为手段的干预,会促使脉络膜的血流供应增加,从而导致脉络膜加厚,并使得测量点前移。也是因此,测得的眼轴长度会变短。
当然,这种加厚造成的眼轴变短其实是有限的,因为脉络膜的厚度大概在200-400微米之间,血流供应造成的加厚一般不会超过0.2mm。
有的家长可能又说,他们确实看到了有的孩子眼轴回退超过了0.2mm,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释呢?
这就是情况2了——巩膜重塑了。
不过目前关于“巩膜重塑论”尚未被循证医学完全证实,仍在猜想阶段。
这个理论指的是,因为长期的巩膜血流增加,从而出现的一整个巩膜的重塑情况。
目前在临床上,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同程度回退的孩子,所以对于“眼轴回退”这个结果,是真实存在的。
但我们其实并不希望家长将防控的重点,放在“回退”上,这是因为,目前所有的“回退”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即在某个时间段里回退,但如果是长久的时间来看,“回退”的要求其实是不现实的,这就好像,人会变老,“逆生长”是个美好的愿望,但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现实。
03哪些方式容易出现“退轴”?
虽然我们知道了长久“回退”不是根本目标,但仍有不少家长对“回退”有着迷之执着。
在日常门诊中,有不少家长一上就喜欢问我:乔医生,用这个手段或者这个品牌,是不是就能回退眼轴。
每每面对这样的家长,我都会心头一紧。
说实话,眼轴回退真不是某个特定方案或者品牌的“专利”。
在我的从业经验中,任何利于近视防控的手段,无论是离焦框架镜还是OK镜,都可能出现暂时性“退轴”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不少老客户,跟我会跟好多年,直到孩子不用再使用防控措施或者去做了摘镜手术。
但即使如此,我仍想呼吁家长们:
“退轴”真不是关键,将孩子的眼轴年化增长控制在低增长范围内(未近视的孩子年化增长≤0.2,已近视的孩子年化增长≤0.3),才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防控根本,这是因为无论从大数据来看,还是对家长孩子乃至医
想要达成这个目标,除了合适、有效的防控措施外,改变孩子不良的用眼习惯,改善环境阅读光线,增加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能让孩子的近视度数获得良好的控制。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说,眼轴可退,不就代表近视可逆了吗?近视被治愈,难道不比被控制更好吗?
如果“眼轴回退”是长久发生的,那当然结果肯定会是好的。
但很抱歉的告诉大家,目前我们所说的“眼轴回退”,包括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的大部分眼轴回退现象,绝大多数只是短暂的。
从长期来看,眼轴仍然是在增长的。
这一点我在前面的内容中也已经阐述了为什么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关于“退轴”和“近视可逆”这个问题,我举我们家长群里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
在我们群里,有的孩子刚发现近视时,配戴了离焦镜,并使用了低浓度的ATP进行联合防控,第三个月来复查时,他的眼轴出现了0.02的回退。
当时家长还是很高兴的,并在群里进行了分享。
但是,又过了三个月,再来复查,却发现眼轴又涨回去了。
家长当时就感觉很疑惑,所以再一次到群里来提问,为什么孩子眼轴又涨回去了。
对此,我们也给她进行了解释,这是因为:
在初期使用离焦镜时,孩子对离焦产品敏感,通过离焦的光学刺激,于是眼轴就会出现轻微的回退现象。
但是,随着孩子逐渐习惯离焦镜带来的视觉刺激,加上他的用眼习惯和环境没有明显的发生改变,这种效果会逐渐减弱,眼轴也会重新开始快速增长。
当然,不同的孩子反应也有不同。
跟着我做近视防控的孩子里,有的孩子会一直控制得不错,虽然眼轴是在增长的,但长速不大,甚至在1、2年里也就增长个0.1不到,而有的孩子眼轴则增长越来越快,最后不得不换成其他的干预方式。
经过我的跟踪了解,我也发现,凡事按医嘱要求坚持复查的,并且家里大人更重视,时常提醒孩子注意用眼习惯的家庭,孩子控制不错的情况比较多。相反,控制的不确定性就更大。
所以,我们也常说,近视防控绝不是医生或者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是家长、孩子、医生、视光师一个“战线联盟”的工程,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尤其是在我们常说的,近视刚发生的前三年和后五年,家人越关注孩子的近视发展,控制效果就越好。
如今的社会,卷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了,孩子要学习,就要用眼,随着年龄越大,课业压力越大,眼轴增长、度数增长,这都是一定会发生的。
所以在日常,我们一定主动地向家长们做好科普,让家长理解防控的真实目的。
在这里,小助理也要温馨地提醒大家,其实早在几年前,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就已经明确要求,在近视矫正的宣传中不得使用“治愈近视”或“降低度数”等表述来做宣传了。
这几年,经过很多视光大咖们的努力科普,有很大部分家长,其实已经能了解到其中门道,相信这类宣传的家长也越来越少了。
但也确实有一部分家长,仍然特别执着于退轴这件事,并十分相信相信这类的宣传。
所以,小助理最后还想强调一下,退轴确实有,但总体来说还是小概率事件。想要持续性回退,真正实现近视可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确实还无法达到。
我们只要在近视前防好,近视后控好,尽量让眼轴增长慢一些,其实就是在近视防控中打赢了胜仗。一味追求眼轴回退,近视清零,是非常容易踩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