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动症和抽动症并不是一种疾病,它们的区别是很大。首先多动症是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活动过多,冲动。患儿因为注意缺陷和多动,影响了课堂上的听课效率,致使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低于其智力所能达到的水平。而且患儿常常存在一些神经和精神发育的迟缓,例如精细动作,协调运动,空间位置觉等症状也比较差一些。
而抽动症孩子的表现一般为运动肌肉和发生肌肉抽动的一组疾病。抽动症的症状,一般是运动抽动和发生抽动,孩子有可能有的症状就是眨眼,耸肩,歪嘴,清嗓子,甩胳膊,踢腿等表现。
不同年龄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对照自家娃的年龄大概看看
儿童抽动症并不可怕,虽然目前无法治愈,但是家长可以做好预防措施和辅助自愈。预防方法主要是尽量避免发病诱因,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下成长,给他足够关心和爱护。如何辅助儿童自愈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家庭夫妻和睦,不要带情绪生活,不要当着儿童面争吵打架。
2、看一些儿童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宜看惊悚刺激一类,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3、少玩电子产品,紧张游戏少玩或不玩,时间控制10-20分钟。
4、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少吃甜糖果。
5、不要给他太多学习压力特别是刚入学时,不要拿他和其他孩子比较。
6、减少剧烈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
7、给孩子树立信心,叫他知道这个不病并不可怕。家长首先要乐观对待,避免你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8、尽量避免长时间感冒吃药。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一个3岁宝宝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宝宝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曾有调查表明,在被确诊为“多动症”的孩子中,8月出生的娃比9月出生的娃患病率高了60%。
这是为啥呢?原因很简单, 9月1号是开学日,9月之后出生的娃只能等到下一年上学,就成了班上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就会乖巧得多;而8月出生的娃是全班最小的,学习跟不上,玩性也大,当然容易被老师和家长视为“多动症”了。
所以,“多动”≠“多动症”,大家在用“多动症”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啊!
如果宝宝年龄还小,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是很正常的哦。真正的多动症儿童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这样的:
注意力不集中(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学习时不注意细节,经常粗心犯错;不管做什么(玩游戏、吃饭等),都比别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不愿意聆听,即使没有分心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无法完成简单的指示(不是因为耍脾气故意不做,也不是因为没有理解任务不会做),比如让他去鞋架拿双拖鞋过来,他刚迈步就忘了自己要干啥;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收拾屋子等;常常逃避、不愿意做需要精力的工作,比如写作业、做家务等;经常丢东西,比如玩具、橡皮、课本等;很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经常忘事儿,比如跟小朋友约好要见面、答应了帮忙拿东西结果却忘了等。多动/冲动(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经常动个不停,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上课时会擅自离开座位;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过度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无法参加安静的活动,比如听故事、读绘本、搭积木等;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就像有个马达一样,一刻不停地动来动去;话多得不正常;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无法等别人说完就抢话;无法耐心排队;会突然打断其他小伙伴的活动,比如在别人做游戏时突然过去打断,或者突然拿走别人正在玩的玩具。光具备这两点还不够,在诊断多动症时还要满足以下几点:
在12岁前出现症状,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且症状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症状出现是不分场合的(至少出现在2个不同环境下),不管在学校、在家还是在户外玩耍,都会有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症状严重影响(中度以上)了学业和社交;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等)。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一个3岁宝宝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宝宝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如果前面讲的几个条件全都符合,高度怀疑娃确实有多动症,那就应该及时找一个靠谱的、有经验的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来帮你的宝宝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了多动症,就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行为治疗和(或者)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