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你家孩子还能长多高?“测骨龄”就可以了!来听听儿科医生怎么说!

李丽曼医生 发布于2022-12-17 18:08 阅读量264

本文由李丽曼原创

  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它是以小儿骨骼实际发育程度同标准发育程度进行比较,所求得的一个发育年龄。骨龄的测定是确定孩子生长发育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儿童骨骺的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骨骺的发育决定身高的增长。

  “骨龄检测”测的是什么?

  靠谱吗?

  测骨龄需要借助于骨骼在X射线摄像中的特定图像来确定,通常要拍摄人左手手腕部的X光片(包括腕骨、掌骨、指骨),然后医生根据拍摄出来的X光片进行读片分析,计算出骨龄。

  骨龄代表的是骨的发育水平和成熟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高的增长空间,当骨骼已经接近闭合状态时,就失去了线性生长空间,也就是说,再次长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因此,骨龄是预测身高的重要工具。

  骨龄虽然能根据骨骼的发育水平和成熟度预测身高的增长空间,但是,孩子身高增长的速度并不是呈均匀性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有时长得快,有时长得慢。而且,影响身高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有营养、运动、睡眠、抵抗力、压力等。所以,单纯靠一个时间点的监测,并不能绝对地判定孩子成年的身高。

  那么,孩子什么情况下需要去测骨龄呢?

  据介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孩子需要做骨龄的监测:

  发育正常的宝宝,可以把它当作和视力、口腔检查一样的常规检查去做,也就是3岁以后,每隔1-2年测一次骨龄。

  过高、过矮、过胖的宝宝,比如比同龄孩子身高差出10cm以上,或生长突然缓慢、突然加速,尤其需要去测一下骨龄。

  测过骨龄,医生判断处于异常状态的宝宝,每3~6月测一次,跟踪变化。

  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骨化中心还没有出全,除非是怀疑有重大疾病需要的时候进行监测,否则不建议常规监测。

  骨龄超前或落后,意味着什么?

  1.骨龄和年龄差在 ± 1 岁以内——骨龄发育正常

  2.骨龄 > 年龄 1 岁,不超过 2 岁——骨龄提前

  3.骨龄 < 年龄 1 岁,不超过 2 岁——骨龄延迟

  4.若骨龄和年龄差距超过 2 岁,则可能出现发育异常

  孩子测骨龄的时间选择!

  男孩子女孩子做骨龄测试没有最佳年纪,如果发现孩子身体发育有问题,应及时干预。

  测骨龄的频率:青春期前,身高水平良好每年监测一次,无内分泌、遗传疾病导致的身高异常,父母对孩子身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半年监测一次。如果是因为内分泌、遗传疾病导致身高异常,三月或半年监测一次,青春期,身高水平良好半年监测一次。

  除了定期监测骨龄、掌握身高动态这一重要指标外,还要从日常饮食、睡眠时间、运动等多方面控制,真正落实医生的身高促进方案,从而达到理想的身高。

  据《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国,87%的家长没有监测孩子身高的习惯,有90%的家长选择等待孩子“自然”生长,相信孩子只是长得慢,发育得晚,以后会长高的。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身高有一定的要求,让孩子“佛系长个子”还是不推荐的,等到孩子骨骼到闭合状态且错过最佳干预时期,再想改变孩子身高就来不及了。

  儿科医生建议:家长每年可以给孩子测一次骨龄,以对孩子形成动态的监测,这样能更好的预判孩子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方便随时做出调整。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