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中,很多家长在带孩子就医时,谈到自己小时候也有好动、冲动、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自己儿时没被诊断为多动症呢?怎么这些问题放到现在的孩子身上,就诊断为多动症呢?
据介绍,ADHD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起表现出典型症状,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健康成长造成巨大影响。
2002年全世界科学家联合发表了第一篇ADHD国际共识。但在20年之后的今天,大众对ADHD的认知仍然十分有限,尤其是家长仍甚至存在不少误解,这些对ADHD的错误理解造成了ADHD患者群体的病耻感,破坏了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使某些患儿和家长拖延或拒绝接受治疗。甚至很多儿童家长逃避“多动症”,不及时带孩子进行相关的科学测评、筛查和康复治疗。
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为大家介绍一下:ADHD的“前世今生”。
ADHD疾病诊断专家共识表明,ADHD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述到200多年前的一些欧洲国家的临床报告中。
在两个多世纪以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该疾病的体征和症状的临床意义。尽管早期的报告并未使用“ ADHD”一词,但他们都描述了我们现在称为ADHD的儿童的典型症状。
德国医师Melchior Adam Weikard写了第一本描述具有ADHD特征疾病的书。(Melchior Adam Weikard,1775)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的Alexander Crichton医生在医学教科书中描述了类似的疾病(Palmer and Finger,2001)。
德国法兰克福第一精神病医院负责人Heinrich Hoffmann医生在一本儿童读物中描述了多动症和注意力缺陷,记录了类ADHD的行为及损害(Hoffmann,1990)。
Désiré-Magloire Bourneville, Charles Boulanger, Georges Paul-Boncour和Jean Philippe在法国的医学和教育文章中对近乎ADHD的疾病进行了描述(Martinez-Badia and Martinez-Raga,2015)。
英国医师George Still在科学杂志上第一次对ADHD进行了描述(Still, 1902a; Still, 1902b, c)。
西班牙Augusto Vidal Perera医生撰写了一本儿童精神病学纲要。书中他描述了注意力不集中和过度活跃对小学生的影响(Vidal Perera, 1907)。
西班牙神经科和精神病医生Gonzalo Rodriguez-Lafora描述了ADHD儿童的症状,并且觉得它们可能是由遗传因素的脑部疾病引起的(Lafora, 1917))。
德国的Franz Kramer and Hans Pollnow医生描述了类ADHD的综合征,并创造了“ADHD-多动症”一词,后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沿用至今(Kramer and Pollnow, 1932; Neumarker, 2005)。
美国的Charles Bradley医生发现苯丙胺类药物可减轻类ADHD症状(Bradley, 1937)。
类ADHD儿童症状被描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
后续研究中初步表明,“轻微脑功能失调”相关行为持续到成年(Morris et al., 1956; O'Neal and Robins, 1958)。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批准使用哌醋甲酯(Ritalin)治疗儿童行为障碍。
ADHD的诊断标准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研究的ADHD诊断标准表明,该诊断可预测治疗反应、临床过程和家族病史。
通过以上ADHD疾病发展简史不难看出,ADHD开始被注意,被定义,到现在以及未来都主要着眼于诊断和治疗。ADHD是一种早已被发现的疾病,并不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明”出来的一种“新疾病”。
近年来,家长、儿科医生、教师等所能感到的ADHD儿童“增多”的趋势,实际上是由于儿科医生(包括儿童发育行为科、儿保科、儿童精神心理科、儿童神经内科等)对ADHD疾病本身的认识更加清晰,学校和老师也能更更清晰地识别ADHD的症状并对相关孩子及时发现。
今天,ADHD疾病诊断专家共识表明,ADHD的诊疗主要以跨学科、跨专业的“整合医学”为主,即:医+校+家共同参与。儿科发育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共同去面对和解决。有相关多动症表现孩子的家长切不可讳疾忌医,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