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的几大误区,请避开

李丽曼医生 发布于2022-11-18 17:04 阅读量183

本文由李丽曼原创

  抽动症又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具有显遗传倾向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伴发其他心理行为方面的症状。抽动障碍的病因和病机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神经生化改变、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

  抽动症多起病于3-12岁 , 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男性发病多女性,临床常见症状(单独或合并出现) :眨眼、耸鼻、张嘴、点头、耸肩、面部肌肉抽动、手、吸肚子、弯腰、后仰、顿足、打或闻自己或他人身体某部位、吸鼻子、清嗓子、尖叫、呕吐、犬吠声、秽语等。

  误区1 : "挤眉弄眼” 不是病,是孩子的坏毛病,不用治疗。

  临床上,发现持这种观念的家长不在少数,门诊经常有抽动患儿家长反映“某某家的孩子经常眨眼扭脖子,但其家长并不为意”。

  眨眼本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频繁的眨眼,且这种眨眼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肌肉抽动”, 且伴随有眼睛不适,或者皱鼻子、扭脖子等其他症状时,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孩 子可能不是调皮,可能得了一种叫做"抽动症”的病。

  误区2:小动作多,会不会是多动症,还是抽动症?

  孩子挤眉弄眼,甩手耸肩,小动作多得气人,上课时老师也管不住。等到医生诊断出“抽动症”的时候,家长总是会再问一句:就是多动症吗?

  多动症是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的缺陷,同时可能伴有多动冲动行为。学习时小动作比较多,但这些小动作一般不像抽动症那样“奇形怪状”只是动得多(甚至很多多动症孩子只是注意力难以集中,根本就不多动),但没有令人反感的“抽动”。

  当然,抽动症是指抽动障碍,孩子也常因为不自觉动作多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

  两者的治疗也完全不同。

  误区3:抽动症的时间是一时抽还是一直抽?

  很多家长以为自己孩子患了抽动症终生都要抽动而且还要质量一辈子。但是抽动症是一种运动障碍,导致孩子患有抽动症的原因是众多的比如说遗传因素,后期的家庭教育或者其他的社会环境等等都会造成孩子患有抽动症。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地早发现,那么抽动症治愈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刚发现的时候要到医院进行确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在治疗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坚持下去。

  误区4 :孩子服药治疗后,抽动症状都消失了,立即停药。

  一 些孩子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控制,家属就自行停药了。其中一部分孩子,过了没多久,再次因抽动症状复发来就诊,让人惋惜。

  对于病程较短的抽动症,也称短暂性抽动障碍,这些孩子可能发病也就几周,或者几个月,病情也较轻,一般用药周期较短,症状消失较快,停药后复发几率不高,症状消失后可以停药。

  但对那些病程大于1年,病情较重的,出现多种抽动症状的,或者有“清嗓子,吸鼻子”等发声性抽动症状的患者,症状反复迁延难愈的孩子,一般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长期服药调理,在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仍应坚持服药巩固一段时间,这可以减少孩子抽动复发的几率,对孩子的康复大有帮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