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不同年龄段 多动症状表现不同,家长要重视!

李丽曼医生 发布于2022-09-27 14:10 阅读量292

本文转载自河南省医药院附属医院

  注意!不同年龄段 多动症状表现不同,家长要重视!

  一提到多动症(ADHD),许多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注意力差、好动坐不住。

  这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多动症患者,其症状侧重点也是不同的。

  就比如婴幼儿期的多动症患儿,其症状多表现在情绪上。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多动症孩子,行为上的异常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后到了成人期,许多患者的症状又会内化到情绪和心理上。

  所以对于多动症的判断,我们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实际年龄,进行针对性评估:

  没错!ADHD作为一种神经障碍性疾病,其症状其实在婴幼儿时期就体现了出来。

  只是很多时候,大家会把这些症状误认为是宝宝“难带”。

  临床发现,许多多动症宝宝出生前,都表现出了胎动次数较多且明显的现象。

嫌文章太繁琐,阅读浪费时间,可以点击这里直接和专家交流

  而到了出生后婴儿时期,宝宝则会表现出容易惊醒、睡眠浅,夜哭、易兴奋、抱在怀里爱乱动、哭闹。

  除此之外,多动症孩子还表现出排斥他人搂抱、拒绝爱抚,对亲人依恋感弱的现象。

  这个时期的孩子,最主要的表现是危险意识薄弱、缺乏规则感、边界感。

  比如爱擅自翻越床栏、爬桌子,干扰他人,甚至强迫性的去“触摸”别人,或扰乱别人正在进行的活动。

  多动症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常表现为不合作、逆反心理强、难管教。

  玩玩具时,常常不能专心长时间玩同一个玩具,喜欢将玩过的玩具乱扔。

  与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时,不能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随心所欲。用攻击行为干扰他人游戏,或破坏公共物品。

  但真正独自活动时,ADHD的孩子又表现出手-眼-脚协调性差,动作笨拙,遇到困难退缩,容易半途而废;

  除此之外,部分多动症儿童还会表现出自我虐待行为,比如拉头发、撞头等。


  开头提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就会显现出来了,所以学龄期也是多动症孩子就诊率最高的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多动症孩子常表现出4方面的异常:


  ①主动注意力差

  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东张西望,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做事有始无终,常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交谈时,常表现出似听非听,心不在焉的状态。

  不愿意从事需要持久精力才能完成的事,比如学习、玩智力游戏等。

  另外,有的多动症孩子(女孩居多)还表现出虽无小动作,但上课时常控制不住的走神、发呆。

  ②多动

  表现为上课时,常在座位上扭动,小动作多,不能静坐。严重的擅自离开座位走动。

  老师讲课时插话、抢答、怪叫,影响课堂纪律。做作业心神不宁、杂乱无章,学习时常以上厕所、吃东西等理由逃离。

  ③任性冲动

  情绪冲动、与普通孩子相比,更缺乏耐心,易与别人产生冲突。

  做事不考虑后果,在出现危险及破坏行为后,往往不能汲取教训。

  ④学习困难

  多动症患儿智力水平基本处于正常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所以90%的ADHD孩子都会出现学习困难。

  多动症孩子大多理解,记忆,思维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这也是导致他们成绩上不去最根本的原因;

  除此之外,多动症孩子在学习中,相比普通孩子,更加缺乏毅力和耐心去克服困难。

  所以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多动症孩子的辍学率为32%-40%。

  这个阶段的孩子,除了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特定表现外,有的孩子还表现出了幼稚、任性、克制力差、抗挫能力弱的问题。

  少年期的孩子由于正处青春期,所以更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

  因此,相对于儿童时期的ADHD孩子,他们更加行为唐突、冒失。

  事前缺乏缜密考虑,行为不顾后果,出现危险举动或破坏行为,容易发生事故而且事后不会吸取教训。

  与老师、同学、家长的关系不融洽,容易与权威发生冲突,自尊心下降,缺乏动力。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不能激起上进的信心,喜欢与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品行不良的同学在一起。

  注意: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若不及时进行干预,极容易出现攻击、反社会行为甚至青少年犯罪。

  成年ADHD同样会有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的表现,不过他们的表现往往更隐秘,更难察觉。

  ①成年ADHD的注意力问题主要表现在难以思考和制定工作计划上。

  在指定计划中,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常人易忽视的细节上迷失自我,难以做出决定。

  ②成年人虽能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但他们的多动症状也还是存在,只不过这时的多动,已经从行为上转换到内心的躁动和不安上。

  临床证明,成人ADHD常因为无休止的精神活动,而无法放松。需要借助药物或酒精才能达到暂时的“宁静”。

  ③冲动也是成人ADHD不可忽略的严重行为表现。

  除了由冲动导致的人际关系紧张外,有的还可能发展成恶劣的犯罪行为,如鲁莽驾驶、性侵等。

  2011 ADHD研究人员曾对 110例平均年龄为 11 岁的 ADHD 患者进行了为期 11 年的随访。

  研究发现:

  57% 的患者仍然符合 DSM-IV ADHD 的诊断;

  此外随访的患者中有78% 未达到完全缓解;仅 22% 的患者在研究终点达到完全缓解。

  所以朋友们,多动症并不像我们相信的,一种长大了就能自行缓解的疾病。

  对于多动症孩子的未来,大家一定不要报抱侥幸心理。

























































  要知道,只有长期的随访治疗和干预,才能让孩子的未来之路走得更平坦。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如果您觉得有一些道理,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