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咧嘴、摇头...这些小动作可能就是抽动症的首发症状!

李丽曼医生 发布于2022-08-01 14:29 阅读量225

本文由李丽曼原创

近10年来,我国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增加了6倍,目前中国约有数百万的抽动障碍患儿。

随着抽动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社会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而往往有许多家长忽略了孩子最开始的抽动症状,只以为是孩子调皮捣蛋而没有重视。等到孩子症状越来越严重,影响到课堂纪律,被老师投诉才想到要就医。而这时,孩子早已错过了最佳干预时间。

其实大部分的抽动症患儿,并不是大家在电视中所看见的四肢抽搐,而是从一些微小的局部抽动或无意义发声开始的。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儿童多以头面部抽动为首发症状(55%~60%),95%以上的患儿抽动累及头面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咧嘴动作或摇头等,而后逐步向颈、肩、肢体或躯干发展,可从简单运动性抽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以眼部抽动作为首发症状者占38%~59%。眨眼被认为是多发性抽动症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而发声性抽动作为多发性抽动症的首发症状占12%~37%。通常由清嗓子、干咳、嗅鼻、犬吠声或尖叫等发声组成,秽语仅占1.4%~6%,其中以清嗓子最为常见。

家长们要注意的是:抽动障碍的起病年龄为2~21岁,平均起病年龄为6~7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3~5):1。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以5~10岁最多见,而且抽动障碍患者的病情通常在10~12岁最严重。

当然,肯定也有很多家长认为:“不就是小动作吗?长大肯定就好了。”

确实,有一小部分患儿的抽动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改善或消失。但在抽动症状出现的过程中,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学习和身体上的不同损害。

孩子抽动发作时常常被同学、朋友等嘲笑。还有可能会由于抽动行为出现害羞、自卑,远离同龄人,进而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

而在抽动行为的影响下,会导致孩子注意力分散,严重的抽动会导致注意力严重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并且一半以上的抽动症患儿可能出现多动症、强迫症、情绪问题等行为障碍,这将导致病情加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同时,长期的抽动也会使患儿抽动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骨骼的正常发育。

因此,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小动作。如果发现异常,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正确认识、避免症状严重化、尽早治疗才是关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