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母乳喂养,不少新手妈妈都踩过以下坑
误区一:奶水这么少,不能攒攒再喂吗?
“奶水少”这个问题,大部分宝妈都面对过,对着一天要喝几顿奶的宝宝,一会就哭了要喝奶。
宝妈不禁会想是不是自己的奶水少,宝宝总觉得饿。其实奶水多少不能光靠感觉去评估,只要宝宝每天看上去精神不错,大小便正常,体重增加符合生长曲线,就说明奶量是充足的。
而且新生儿的胃很小,奶后如果能安静睡2-3小时,直到下次吃奶前才哭闹,这表示宝宝已经吃饱了。
奶水并不是攒出来的,乳汁产生的原理是越吃越有。如果等到涨奶的时候再给宝宝喂,大脑就会接收到信号——奶多了,就会减少下一次的产奶量。
误区二:初乳要挤掉,因为脏!
“唉哟,这奶又稀又黄,太脏了,快挤掉再给孩子喝。”这话熟悉么?
很多老一辈都是这么认为的,初乳(产后2~3天内所分泌的乳汁)既不干净又没营养,不能给宝宝喝。
其实事实恰好相反,初乳比成熟乳含更多蛋白质、盐分、抗体和免疫物质。脂肪、热量低,既能满足新生儿的营养需要,又能适应其消化和代谢能力,是新生儿理想的食物。
误区三:喂完奶要排空乳房,防止乳腺炎!
乳汁淤积在哺乳期是很常见的事情。淤积的乳房积少成多,就会变成肿块,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堵奶、结奶和乳腺炎。
有的宝妈会把排出乳汁=排空乳房,为了防止乳汁淤积,喂奶后甚至用吸奶器或手挤的方式,苛求一滴不剩。
实际上,如果一直排奶,乳房就会接受到很饿的错误信号,生产更多奶。缓解乳腺炎的排出乳汁,是有针对性的。哪里淤积成块,就挤哪里,而不是整个乳房都要挤压。
在喂奶过程中,“疼”是很多初为人母的宝妈无法想象的。在某记录怀孕的综艺节目上,一群刚生完孩子的明星聚在一起,聊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喂奶太疼了,有时候宝宝喝的奶混着她们的血,还是要咬着牙喂完。
在哺乳时,宝宝不正确的吮吸乳房,未将足够的乳晕部分含入口腔内,而是仅仅含住乳头顶部,经过反复的吮吸,妈妈的乳头便会出现疼痛的情况,甚至会造成乳头皲裂。
正确的喂奶姿势,可以帮助宝妈缓解疼痛。
1. 母亲喂哺婴儿时体位要舒适,肌肉放松,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
2. 婴儿应紧贴母亲身体,胸贴胸,腹贴腹。
3. 婴儿身体与母亲身体成一直线。
4. 鼻子对着乳头,下颌贴乳房。
温馨提示:如果宝宝是新生儿,在喂哺过程中,不只要托住宝宝的头及肩部,还要注意托着宝宝的臀部哦!
喂奶后,记得给宝宝拍嗝!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加上喂奶时会吸入一些空气,吃奶后容易出现溢奶现象,因此吃奶后,要立即抱起婴儿靠在肩上,轻轻拍宝宝的背部,让他吐出所吞进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