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
出门前总要反复检查门锁、洗手直到皮肤皲裂、或是一想到“可能没关煤气”就焦虑到整夜难眠。
这真的是“认真”“讲究”“洁癖”吗?

在深圳美灵星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贾丁鑫教授接待过太多被误解的患者。
在她眼中,那些被夸为“条理分明”的人,不少其实正被焦虑和恐惧牵着走。
对于他们来说,“整齐”“控制”“安全感”,早已不是选择,而是苛刻的生存命题。

强迫症的痛苦从不在外表的“干净”,而在心中那场理智与恐惧的旷日战争。

42岁的企业经理启强,在好友因癌去世后,开始对“干净”产生异常执念。
他每天必须亲手打扫办公室九遍,每次洗手都要反复搓揉,直到皮肤泛红。
夜里上厕所后,双脚一旦沾地,就必须重新清洗;见到穿孝服的人,他会强烈地感到“被污染”,甚至脱下外衣立刻丢掉。

旁人眼中,这或许只是“太讲卫生”;但在他内心,这是一场无法逃脱的心理锁链。
他因此错过会议、疏远家人、陷入社交恐惧。
“我知道不该这样,”胡某说,“可就是停不下来。”
20岁的大学生淑婷,脑海中常闪现她极度厌恶的念头。
看到楼顶,她会想象自己跳下去;走路时,只要脚步偏了一点,就非要折回再走。
为了对抗所谓“不干净”的想法,她反复念叨“我是好人”,一遍不够就十遍百遍。

她无比清楚这些行为“没有意义”,但理性的意识无法压制内心的恐惧。
焦虑对她而言,不是短暂的紧张,而是永无止境的漩涡。

“强迫症的本质,是两个自我的战争。”
贾丁鑫教授的一句话,道出了患者最大的痛苦:

贾教授指出,要打破这种循环,需要多维度治疗:

在这些治疗下,许多患者逐渐从“无法控制自己”到“逐步重获自主”,重新获得生活节奏。

从误解到理解,是救赎的起点
强迫症从来不是“作”或“矫情”。
他们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在与失控的恐惧搏斗。
当旁人笑他们“太认真”,他们也许正耗尽全部意志力去维系“正常”。
我们不经意的一句“放松点吧”,有时就是一记无声的否定。

理解,不是同情,而是承认他们正在为自己而战。
启强在治疗后重新回到会议桌旁,淑婷也再次走入明亮的教室。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强迫症是可治疗的,不是宿命。
下次,当你遇到一个反复洗手、反复确认的人,请不要笑他。
那不是“洁癖”,那是一种正在努力呼吸的生存方式。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那份理解的力量——
因为,有时候,被理解,就是病痛松开的第一道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