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人在紧张焦虑时
会无意识地做一些小动作
如抖腿、咬指甲、搓手等
而有一部分人常常
无法控制抠头皮的冲动和行为
甚至硬生生地把自己薅“秃”了
之前我们发布了一篇关于拔毛癖的科普,没想到下面的评论区被占领了……




▲图片来源:评论区截图
另外也有很多网友表示:
「特别喜欢拔手指头上的汗毛,尤其是那种疼痛感,有种上瘾的感觉!这是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啊?」
「我也是我也是,我喜欢整根拔出来连带着毛囊的感觉,特别是那种一瞬间的痛感。」
「我也是!喜欢拔手指头上的汗毛和唇毛,我本身不是那种毛发特别旺盛的,都是很少很细小的绒毛……就很喜欢拔出来一瞬间的刺疼,但是拔久了已经麻木了,知道这个习惯不好,但是看见新毛长出来还是不自觉地会去揪,揪干净就很有满足感。
除了享受拔毛带来的痛感,令大家担心的还有「控制不住」「是不是心理疾病」「拔完有红色的痕迹」「拔秃了」……
拔毛癖平均发病年龄12岁,儿童患病率是成人的7倍。这些困扰严重影响了很多孩子的身心健康,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担忧。
11岁的小敏(化名),因头发稀疏而难过自卑,出门时都会把头用帽子捂得严严实实。而每当她感到学习压力过大、晚上睡不着时,就会用手在头上反复搓找“小颗粒”,不知不觉中就会拔掉很多头发。

“我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就像被魔鬼附身一样,手不听使唤”事态逐渐失控,她就连在洗澡和做作业时,也会控制不住地去拔掉自己的头发。
最初,她并没有意识到这算个问题,家人也认为这只是一个坏习惯,直到家人发现她床底下堆满了一团团废弃的头发,还有头发被大量拔掉后,头皮留下骇人的红色小点和血迹……小敏的家属看到反复发炎出血的头皮,第一反应是带其至皮肤科就诊。皮肤科医生进行检查,排除了其它可能导致脱发的医学原因。随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小敏来到了精神科。
来精神科检查才发现,小敏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心理测评结果显示中度焦虑和抑郁,伴有严重睡眠问题。
患者有强烈的冲动去拔掉自己的头发。拔发后,患者会有短暂的满足感或轻松感。患者因为害怕被人看出来,而选择“藏在帽子里”,拔头发时也会刻意避开帽子覆盖不到的区域。经过医生的仔细诊断评估,小敏被确诊为拔毛癖。
PART 1
拔毛癖到底是什么病?
拔毛癖也称拔毛症,指反复不能克制地反复拔除自己毛发的行为。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比成人多 7 倍。男性平均发病年龄为 8 岁,女性为 12 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患者的比例增高。40 岁以上的患者中,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 5 倍。
拔毛癖分早发型、自动型、聚焦型。早发型多发生于 8 岁以下的儿童;自动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不自主拔毛;聚焦型是以患者的高度关注为特点,会伴有强烈的拔毛欲望,而且很紧张。

PART 2
拔毛癖有哪些表现?
不同人的拔毛部位各异,同一人的拔毛部位较固定。一般会拔头发,也可能拔眉毛、睫毛、腋毛及阴毛。毛发反复被拔除,可能会大片脱发,而且边界不整齐,且脱发处常有残存的毛发及断发。
拔毛行为常发生在卧床休息、阅读、看电视或做作业时,可能持续发生,也可能偶尔发生。拔毛癖的孩子出现焦虑、紧张情绪时,拔毛行为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也增加。有研究发现,拔毛癖伴发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分别为 55% 和 57%。
拔毛癖患者拔除毛发的方式一般比较固定,包括去除个别发束、咀嚼头发、舔或吞咽头发的行为。进入青春期和成人期后,这种行为常被叫作强迫症。
PART 3
导致拔毛癖的原因是什么?
拔毛癖大多是由于紧张、恐惧等一些心理因素或家庭因素导致。当处于心理极度紧张的时刻,一些人试图通过某些方式缓解,拔毛癖患者通过拔除身体毛发产生的疼痛感,分散紧张、恐惧等情绪,从而形成习惯的情况。儿童在身体开始出现毛发生长的情况下,不习惯或讨厌这种情况,通过拔除毛发去缓解自己情绪。
此外,有研究表明拔毛癖是有遗传倾向的,所以也可能是由于家庭遗传所致。

PART 4
拔毛癖如何治疗?
拔毛癖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心理治疗是目前拔毛癖的主要治疗方法,某些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对一些患者也有效。

拔毛癖患者治疗反馈
除了接受心理治疗,平时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适当缓解拔毛的冲动:
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
因为不少拔毛癖患者都是在感觉到压力之后,用拔毛的方式来宣泄或逃避。正视自己的压力,采取更健康的解压方式,比如运动、冥想等。
转移注意力
当控制不住想要拔毛时,可以试着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玩玩解压玩具、涂鸦画画、握紧拳头等,总之就是,别让你的手闲着。
物理控制措施
必要时也可以采取物理控制措施,比如戴上手套、戴帽子。或者寻求亲戚朋友的帮助,加入他们的娱乐活动,一起打打游戏,向他们倾诉,不要闷头跟自己较劲。
如果你身边有患有拔毛癖的人,请多多帮助和理解他们,尤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他们需要你的支持和正向引导,而不是躲避他们、不理解他们,甚至责怪他们的行为。
作为父母,你也需要多多关注孩子的情况,早发现早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