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笔记:对抗抑郁症(第四篇)

丁宝坤医生 发布于2022-02-14 09:10 阅读量329

本文由丁宝坤原创

病情总的来说有了向好的迹象,前段时间躯体反应基本没再出现了。这是好事,但我并没因此开心起来。抑郁悲伤的心情始终每天都挥之不去,我能像正常人般生活,是因为戴着面具去掩饰倦容。


童年时的创伤需要一辈子的时间来治愈。我想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真的感受过。


我一直认为我的抑郁症既有可能来自家族的遗传(一位姑姐有精神病),而更多的可能是来自童年青年形成的极度自卑性格。小时候,我的性格较为木讷,不善言辞,老实到有点笨的那种。


久而久之,在一些家族的聚会中,相对其他活跃的堂哥堂姐,我便被长辈贴上“笨”的标签。我心里也认为我自己是笨的,这令我在人多陌生的场合变得更加木讷怕生,自卑的种子由此种下。


心理成长的另一个节点是初中/高中时间,我出现了少白头。满头的白发令我害怕同学的耻笑,这进一步让我觉的自己很差:我不敢跟女同学说话,不敢在班里大声说话。


为了掩饰白发,我初中开始就染头发,甚至不敢去发廊染,我感觉里面的人也一样会耻笑我,几年来我都是躲在家里自己帮自己染。我想,我这时的心理状况已经是自卑到无以复加,我觉得没有人会喜欢我的,又或者我不敢平等地与人相处,总觉的低人一等,需要做“老好人”,自动付出点什么才能换来别人的友谊,或者是相伴。


这种骨子里的自卑便慢慢滋生出阴暗的性格——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认同,是人之常情。但在我身上却扭曲成一种无法获得自我认同,需要一切外在的东西,或是金钱,或是比较不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一旦这些东西消失了,我会很快失去安全感,随之而来就是整个人的崩溃。


09年、16年、18年、19年和当下都不外乎是这种心态作崇,正如我对妻子的爱。


那天贾教授问我:“你为什么要坚持给妻子三万元的生活费?你有没有问过她是不是需要这么多,除了生活费,你觉得专一和陪伴不是更重要吗?”


我回答:“我觉得专一和陪伴是最基本的,也最虚…我知道我就算每月只赚5000,她也一样爱我。但我接受不到,我的她配得上最好,我也竭力这样做,如果做不到,便是我的错”


其实从这个思维中,我已经将与妻子间的相爱变成一种成就我自己有能力的外在表现而已。对我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她来说,这也不算是纯粹的爱。


“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


image.png


丁教授说:


自卑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心理现象,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等有着普遍的影响。适度自卑对我们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而过度自卑可能阻碍我们自我发展和社会交往等。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自卑进行较为系统性地分析,探讨如何调控过度自卑。


不同学派心理学家对自卑的看法


对自卑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至今未能达成一致性结论。我们先看看不同学派心理学家对自卑的看法:


一、阿德勒的观点 


自卑本身没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区别的是我们因为自卑所奋斗的方向和内容。


当缺陷受到他人的嘲笑时,自卑心理通常会显著增强,甚至以嫉妒、暴怒等方式呈现,并发展为自卑情结。器官自卑、溺爱和被忽视是导致自卑情结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自卑感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个体会依据自身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形式将这种自卑感加以不同的表现。


二、埃里克森的观点 


埃里克森指出,在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将会面临一些“危机”,解决与否将影响我们人格的发展方向。 在“勤奋对自卑”阶段(5-12岁),儿童在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完成目标的勤奋带给他们的自信和快乐。该阶段最需要的是来自老师和父母的支持与鼓励,尽可能地避免自卑,积极健康的去生活和学习。因此,如果我们在儿童在这个阶段没能解决好“危机”,则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卑。


三、奥尔波特的观点 


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本单位,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在奥尔波特的特质“心志” 表中,十四项共同特质中包含了“自信—自卑”项目。在该表中,评分以零为分界,以自信和自卑为两极划分为五个等级。表中的自卑感分值越高表明在特定的情景适应行为中,我们可能更多地感到自卑。


综合以上学者对自卑的阐述,我们发现自卑具有以下几点共性:


▪ 源于自身生理或心理的缺陷;

▪ 是与其他人或事进行比较的结果;

▪ 复杂的情感或情绪体验;

▪ 对人格发展有双重影响。


微信图片_20220208091054.jpg


自卑的功能解读


一、积极功能 


适度自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它是人类得以进步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适度自卑可以促使我们奋发向上、追求卓越,从而弥补自身缺陷、客服自卑感的助推力。再者,自卑补偿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的补偿。换句话说是我们通过克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去发展别的方面的特长,从而达到赶超他人的心理适应机制。


从这个层面来看,适度的自卑对我们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促使我们关注其他方面的长处而不去持续关注自身固有缺陷与不足。


二、消极功能 


过度的自卑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我们的发展。这种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两种:


不恰当的补偿方式会使我们得不偿失;


自卑转变成自卑情结,会造成我们在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


通常来看,自卑心理较强烈的人,较少融入集体活动及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甚至可能对社交活动产生焦虑,使得更可能产生进一步的疏离感、孤独感和自卑感等。


影响自卑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 


男女社会分工差异明显,如果男性处于从属地位,则会有较为明显的自卑感。但自卑的补偿方式存在文化差异:中国人可能会将所处外界环境,来作为自卑心理的补偿;而西方人更青睐于以直接的方式,在导致自卑以外的因素方面追求卓越,从而找到成就感。


二、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自身的意愿都将影响我们:积极教养方式与自卑显著性负相关,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与自卑显著性正相关。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自卑程度高的仅占四十分之一。如果父母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忽视孩子的需求、拒绝孩子,可能使得他们产生贬低自我的心理。


三、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人和事的看法,并长久地影响着我们。研究显示:自卑感程度高、低自尊的个体,倾向于将消极结果归因于自己,而将积极结果归因于外因。


四、生物遗传 


早年时期患病或先天器官缺陷的儿童,有很重的心理负担,年龄也是我们自卑表现上的一点。研究显示:小学、中学和大学学生的测量结果上均表现出内隐自卑效应,中学生表现出最强烈的内隐自卑。


中学生更可能存在自卑感,这可能是处于青春期阶段,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比较关注自身的外貌变化、学习成绩优差等,进而与他人比较,产生不如他人的自卑感。


五、早期童年 


童年时期,来自家长的溺爱剥夺了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将使儿童产生更加强烈的自卑感,很有可能导致其成年以后的人格问题。较为科学合理的做法是让儿童自己解决问题。不幸的童年可能会使其形成不良的人格,并在成年以后逐渐显露出来。


六、学校教育 


老师不同的管教风格,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专制型管理下,学生的作业效率提高,但缺乏自主行动;


放任型的管理下,学生作业效率低下,常遭遇挫折;


民主型管理下,学生很少表现出不满情绪。


班集体的舆论、特点、评价以及整体氛围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包容性的班级氛围,有助于害羞、自卑的我们逐渐融入集体。


image (1).png


自卑的心理学调控


一、进行积极鼓励,培养自信 


阿德勒认为,鼓励是帮助具有自卑感的我们最为合理的方式。因为鼓励可以使我们感到有能力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信是克服自卑感最为直接的方式之一。


二、重视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氛围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我们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应当重视自身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学习和掌握积极的教养方式,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程度地避免消极教养方式对孩子人格的消极影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地陪伴,努力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


三、改善归因方式,进行合理归因


具有自卑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原因归结于自身——合理的归因是降低自卑感的直接因素。


我们自身归因方式的合理化及他人的归因都将对其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在治疗师和患者的相互关系中,治疗师对患者的积极肯定和归因将会对患者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适度体育锻炼,降低自卑感 


体育活动对降低我们的自卑感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卑感。


五、树立合理目标,避免盲目消极 


在儿童时期,最主要的就是培养社会兴趣,帮助孩子建立起一些健康有益的目标。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对孩子加以训练,防止自卑心理的进一步加重。和孩子一起树立积极健康的小目标,能使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体验到成就感与自豪感。


在因为自卑导致的抑郁状态中,治疗师要帮助患者合理认识自卑,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六、合理认识自我,融入集体活动 


我们在同他人比较时,容易产生自卑。其中,外貌自卑对我们而言更加明显。在同他人进行社会比较时,个体会更多地关注能力的比较。


因此,我们应当正视自身能力及外在的不足,对自我有更适当的认识,尽可能地尝试悦纳自我、拥抱自我。


参考文献 

[1] 李艺敏 , 孔克勤 . 西方自卑研究述评 [J]. 心理研究 ,2009,04:3- 11.

[2] 林传鼎 , 张厚粲 , 陈舒勇 . 心理学词典 [K]. 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50-156.

[3] 林崇德 , 杨治良 , 黄希庭 . 心理学大辞典 [K].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756;1783.

[4] 李艺敏 , 孔克勤 . 社会比较视野下的自卑观 [J].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01:152-156.

[5] 黄 希 庭 . 简 明 心 理 学 词 典 [K]. 合 肥: 安 徽 人 民 出 版 社 ,2004:518,530.

[6] 郭永玉 . 人格心理学导论 [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100-101.

[7] 叶奕乾 . 现代人格心理学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05:105-106.

[8] A. 阿德勒 , 徐家宁 , 徐家康 . 超越自卑 [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33.

[9] 李艺敏 . 我为什么不如他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 彭聃龄 . 普通心理学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67.

[11] 许宁 , 林小力 , 孟维杰 . 自卑补偿的跨文化观 [J]. 心理研究 ,2014,06:3-6.

[12] 王宝勇 . 初中生人格特质、归因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的关系研究 [D]. 延边大学 ,2012.

[13] 安瑞 .3 岁前家庭日常护理方式与儿童自卑关系的研究 [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Z1:122-125.

[14] 盛达 , 李灵 , 杨露 . 大学生自卑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J]. 社会心理科学 ,2013,11:61-67.

[15] 李艺敏 , 孔克勤 . 内隐自卑的实证初探 [J]. 心理科学 ,2008,05:1054-1057.

[16] 李佳川 . 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7] 蒋山花 , 王勋 , 张振新 . 大学生社会比较与成就动机的关系 : 自卑的中介作用 [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08:10-16.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