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笔记:对抗抑郁症(第三篇)

丁宝坤医生 发布于2022-02-07 11:24 阅读量497

本文由丁宝坤原创

今天一早,要送小朋友到篮球训练班训练。一觉醒来发现已经快要迟到了,迷迷糊糊中穿好衣服后,突然心情一下就低落起来,很不想去,想继续躺在床上。便对妻子说,我不想去了,你陪他去吧!

说完便回到房里继续躺下,但刚躺下,有个一声音在脑海中响起,叫我尝试起来,只有起来才能慢慢挽救我自己。一个激灵,我便又立马起床再次穿戴好。掩饰着心里的压抑,我笑着对儿子说,我们出发了,今天准备进多少球啊?

看看,这些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在15分钟内的情绪变化,我们不是喜欢爽约,也不喜欢经常改变主意导致令人厌烦,每一刻的决定都是这么的多变,导致我们的情绪阴晴不定。

其实有需要好好说说这次抑郁症发作的病因:自从16年确诊了抑郁症,我一直未真正重视过这病,主要表现是每当有所好转,我便会停药。

现在我才知道停药会有戒断反应,会直接令我在下次病发时更难受。这一次病发,在9月份我已经隐隐察觉,主要原因是经营的工厂自8月份以来一直因各种原因停工,但从我今年放弃在股市交易获得经济收益的想法后,工厂是我主要的经济来源。

上半年工厂经营还可以,平均每月可以带来8万左右的收入。而随着8月开始,我感觉到工厂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经营不下去了,没了收入来源,在外在环境多方面的压力下,我终于崩溃了。

我有一种一无所有的感觉。

出乎我意料的是,我这次病情用以前治疗方式的药物完全没作用,反而加重了。

我出现了严重的木僵状态,需要大口大口地喘气才能呼吸,一种恐惧情绪带来的心慌感觉令我无法起床,白天我只能倦缩在床上发抖,任由各样负面情绪和思维反刍的否定自我来折磨着我,对此,我无能为力;轻生的念头变的日渐具体起来,我无法靠意志挣脱这黑暗的旋涡,我想到唯一能脱离的办法,就是离开这世界。

这样才能弥补我犯的错,才能让我好受点。

记住,这不是我脑海里的一种声音,而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想过具体的实施计划,坦白说,我虽然知道我一定不能这样做,但这样的想法竟能带给我一丝丝快感。

就这样,我的痛苦点就慢慢变成由我渴望解脱,但我又不能解脱当中折磨。这样的日子维持了近十日,令我痛不欲生。


“我想知如何令雪地花花,如何赤足走过茫茫深海,超乎奇迹以外”—《出埃及记》


丁教授说:

戒断反应

这位患者找到我时,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抗抑郁药物戒断反应。戒断反应通常会有:焦虑、激越、过度兴奋、流感样症状、失眠、恶心、失衡、感觉障碍、头晕、头痛、电击样感觉、腹泻、肌肉痉挛、震颤、幻觉等症状。

在大多数情况下,抗抑郁药物引起的戒断反应是轻微的,持续时间短,且具有自限性的,通常在 1-2 周内不用通过特殊处理就能缓解。但也有患者如果突然停药,反应反而会更严重;即使停药缓慢,也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

预防抑郁药物戒断反应的发生,首当其冲是要根据病情对症下药,避免长期固定使用某一种药,因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会使机体对该药的敏感性下降。经常调换药物的种类,可以减少对某一种药的依赖。切勿随意增加药物的剂量:如果患者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可能对此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继续按照以前的剂量服用便难以奏效,如果因此自行增加药物剂量,也就埋下了药物戒断反应的隐患。

所以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换药,切勿盲目服药。

image.png


木僵状态


患者提到的“木僵状态”常见于严重的抑郁发作,一般为亚木僵状态,通常患者的肌力正常,但言语和活动明显减少、终日卧床不起、不语不动不食,缺乏自主性的行为和要求,不出现精神分裂症中的紧张性木僵的违拗症状。

抑郁性木僵的患者意识清楚,生命运行正常,但表现出主动性脑力和体力活动所需能量传输基本停止,思维活动困难,动作极度缓慢,情感低沉忧愁,对外界一般刺激缺乏反应。

如果伴有焦虑的患者,还会有坐立不安、搓手顿足等症状。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pexels-photo-8090146.jpeg


抑郁自杀

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想法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话题。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率约是普通人群的8倍,全球每年有近100万人自杀,国内上海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障碍患者年自杀率约为100/10万。国内外的研究均证实抑郁是自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5%,是自杀率较高的一种精神疾病。

自杀(suicide)是综合医院和精神科都十分常见的急诊。自杀成功者不可能来急诊,因此急诊遇到的是自杀未遂、自杀企图、自杀意念、自杀姿态者,因此精神科医生需要及时识别出那些由心理因素或精神障碍引起的自杀,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患者继续自杀。

最后想对有自杀想法的朋友们说:当你有自杀的想法时,一定要寻求帮助——与他人分享这种感觉可以大大降低风险,让你感觉好一些。不要为此羞愧,你本来不必单独面对这些。要知道,如果你真的自杀身亡,这可能困扰你的家人几十年——并不像你误以为的那样,会减轻家人的负担。

在面临压力或感到失望的时候,自杀的冲动会达到顶峰,而后通常在几天或几周内急剧减少。千万不要仅仅因为那段只有几天的最糟糕的感受,就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只要坚持治疗,症状早晚都会得到缓解,或者可以学会有效应对症状。

微信图片_20220118142744 (1).jpg


参考资料:

1.Davies J, Read J. A systematic review into the incidence, severity and duration of antidepressant withdrawal effects: Are guidelines evidence-based? Addictive behaviors. 2018.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2017). NCHS Data Brief No. 283: Antidepressant Use Among Persons Aged 12 and Over: United States, 2011–2014.

3.Fava, G., Benasi, G., Lucente, M., Offidani, E., Cosci, F., & Guidi, J. (2018). Withdrawal symptoms after Serotonin-Noradrenaline Reuptake Inhibitor discontinuation: Systematic review.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7, 195–203.

4.Groot, P. C., & Van Os, J. (2018). Antidepressant tapering strips to help people come off medication more safely. Psychosis, 10(2), 142–145.

5.Hengartner, M. P., Angst, J., & Rössler, W. (2018). Antidepressant use prospectively re-lates to a poorer long-term outcome of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com-munity cohort study over 30 year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87, 181–183.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