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没有了;
呼吸的感觉、
触摸的感觉、
都没有了;
全部都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刻度和质地。
很多人以为,抑郁是郁闷,是忧郁,是很强烈的一种忧伤在作祟。
但不是的。
它到最后像一个很大的黑洞,
把所有的东西都吸进去了。
—蔓玫

图片来源:央视《我们如何对抗抑郁2》
以上是一位女性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抑郁状态的描述。
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报告显示:中国约有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其中女性抑郁症患者占比65%。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女性比男性多了一次得抑郁症的可能呢?
难道是因为女性的心理承受能力天生比男性更弱吗?
我们从生理和社会两个因素,来剖析数据背后的更多可能性,一起找寻更接近本真的答案。
一、生理因素:
1.产前/产后抑郁:
2019年《中国职场女性健康绿皮书》显示,近八成职场女性有产后抑郁,50%~80%的新手妈妈,会在分娩后3-7天内,出现产后抑郁的症状;在分娩后一到三个月,新手妈妈轻中度抑郁的发病率还会提高3倍。
产后抑郁主要有三种程度的表现:产后情绪低落,产后抑郁(PPD)和产后精神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化、易焦虑、易哭泣、易激惹,易疲惫、低自尊、睡眠困难、缺乏精力、无法入睡、对多数乃至所有活动缺乏快感或兴趣。
如果新手妈妈有以下表现,就需要特别注意了,有产后抑郁的可能性:
忧虑婴儿的健康
担心自己照护婴儿的能力
对婴儿的脾气和行为认知较消极
沮丧持续至少2周
对婴儿的活动没有兴趣
对支持和安慰没有回应
使用酒精、毒品或烟草
不配合产后保健
经常到产科或儿科医生处就诊或打电话咨询
产后支持国际联盟的谢丽尔·贝克也发现:大多数女性面临着:**“负罪感、不堪重负、孤独”**等负面情绪的困扰。
“在我抑郁最严重的时候,如果儿子哭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把儿子抱起来,而是离开房间。”
“我无法承受的不是儿子的痛苦,而是自己面对儿子痛苦时的不胜任感和无力感。”
“涂油保湿、喂奶、排嗝、夜醒,连续几个月,我几乎没睡过一个整觉。”
“我与孩子在家时,往往比自己在家还要孤单。”
“自己在家的话,我可以看电视、读书;但与她一起在家,我就要完成一系列无穷无尽的任务,而孩子,除了打个嗝、发点呼噜声以外,几乎没法给我任何积极的反馈。”
**人际关系方面:**新手妈妈既缺乏与新生儿相处的经验,也缺乏伴侣或朋友的支持,经常导致新手妈妈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初为人母的心理落差:
互联网和影视作品,大多将初为人母的体验刻画为无与伦比的美好体验;周边人也告诉她们,母爱如何自然而然的产生,如何毫不费力的突破世间艰难险阻。其实母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心理大师温尼科特曾列举出“正常母亲恨孩子的十七个理由”(下一篇我再阐述为什么母亲恨孩子是正常的,这里先按住不表)
新手妈妈们会因为感受不到旁人所说的这种所谓的天生母爱,加上没有经验而感到力不从心等由于孩子带来的生活环境巨变,极大的落差感往往让新手妈妈产生内心冲突,因而引发抑郁。
产后抑郁的极端形式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计划,甚至想要伤害或杀死自己的孩子。
曾经有一个31岁的妈妈,抱着一儿一女跳楼自杀了,留下15页遗书,提到了产后抑郁:

图片来源:搜狐网
我接诊过有严重产后抑郁的女性,无论对孩子,还是自己,都有失控感。
“从医院回家后,我总是哭。
我跟孩子说话会哭,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会哭,跟丈夫吵架会哭,跟我妈妈聊天也会哭。
但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激素还是因为太疲惫了。
因为我本来不是个爱哭鬼。
我也不是情绪化的人,至少在公共场合不是。
但自从有了女儿后,我就无法自控。
我想,我应该是有了超严重的产后抑郁。”

图片来源《女心理师》剧照
2其它生理原因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有理论认为是激素失调导致。
雌激素和孕激素(统称卵巢激素)的剧烈变动,影响到垂体前叶、肾上腺、甲状腺与内分泌的变化,致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

图片来源:599ku.com
在激素变动的关键时期,包括月经期、怀孕期、分娩期、哺乳期、更年期、绝经期,女性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抑郁风险也会显著升高。除了激素变化,血清素也会对情绪产生影响。
男性合成血清素的速度比女性快50%,这很可能让男性拥有更好的复原力。女性比较慢,这就让她们更容易滞留在抑郁中。
3遗传易感因素
心理学家Kendler在一项对双生子抑郁症终生患病情况的研究中发现:女性抑郁症患者中,遗传所起的作用为42%,远高于男性的29%。另外一项遗传学研究也发现:男性抑郁症遗传率为60.10%,而女性为86.77%。
遗传因素对女性得抑郁症的影响明显要高于男性。
二、 社会因素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我们站在社会层面来看女性抑郁症问题。
现在女性权益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女性的生存空间相较于男性来说,还是小很多。弗勒德&.皮斯在2005年说:“虽然不是所有的男孩和男人都享有同等程度的特权,但总的来说,在男权社会中男性相较于女孩和女人更大程度地获有社会与经济的权力。”
1 社会弱势地位
相较于男性,女性在生理上难以保护自己,更可能成为虐待的受害者。
在2018年公开报道的案件中,约95.74%的儿童性侵受害者为女童。
在儿童时期被猥亵或经常遭遇暴力的女性,更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临床抑郁症。很多抑郁女性,在童年时都遭受过严重的虐待。
因为男性主导社会,女性更可能因外表的衰老迹象而失去社会地位,这也导致很多女性深陷容貌焦虑的困扰。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来自社会外部的压力,还有“母职惩罚”[社会学术语,概括了有孩子的女性在职场遭遇的系统性弱势]。女性在家庭中劳动时间普遍比男性更长。
据比尔盖茨基金会在2016年年度公开信中表示:从做饭、洗衣到照顾老人孩子,女人每天比男人多花4.5个小时在无偿劳动上。

图片来源:搜狐网
上述种种原因表明,女性在关系中更容易缺失钱财或经济的掌控权。
其实成功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合作,权力在男女之间来回传递,以方便两人处理共同或各自面对的不同情况。
但由于女性权力的缺失,在一段有缺陷的关系中,自然也更容易成为被虐待或殴打的受害方。
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暴力,抑郁女性的自我保护能力更低,因此遭受更多的虐待;结果又因虐待,抑郁女性变得更加抑郁,更容易招致新一轮的虐待。
2对孩子的关心
英国心理学家乔治·布朗曾提出,女性的抑郁与她们对孩子的关心程度有关。
在不考虑因后代所引发的抑郁时,男性和女性的抑郁率基本相等。
而在未严格限定性别角色的夫妻中,男性和女性的抑郁率也趋于接近。
所以布朗的结论是:“抑郁率的性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的角色差异导致的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米尔娜·韦斯曼研究也发现:女性对丧失特别敏感,这具有演化上的意义,因为这会增强生育和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动力。
所以,女性更加关注情感,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关系,当人际关系出现挫折,如遭遇分手,离婚,亲人离世等巨大的丧失时,女性更容易陷入抑郁。
3 职场性别歧视
2019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对全国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有高达86.6%的女大学生,曾受到过就业歧视。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和2020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女性因“性别歧视”导致晋升受阻的比例是男性的10.6倍,58.25%的女性遭遇了“应聘过程中被问及婚姻生育状况”。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学者吉莉恩·托马斯(Gillian Thomas)发现,即使女性不因怀孕受到威胁或被迫失业,她们的工资也会因此下降。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社会学教授米歇尔·布迪格(Michelle Budig)发现:每生一个小孩,工资都会下降7%。
在当今成功至上主义文化,高度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女性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女性无法为自己发声,也无法坚持对自我的信念和感受,从而陷入到自我怀疑中,最终滑入抑郁的深渊。
用女性主义批评家达娜·克罗利·杰克的话说:女性失去声音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
总而言之,女性抑郁,既与生理有关,也是一个文化副产品。
我们可以较为肯定地说,在更为平等的社会里,女性抑郁的发生率会显著减少。
让我们看到希望的一点是,在产后抑郁方面,2020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方案》,正式要求将孕产期抑郁障碍的筛查,纳入常规孕检和产后访视的流程中。
孕期妈妈通常会填写一个心理学问卷,通过测评来了解心理状态。
得分居中,将会建议找心理咨询师做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和测评。
得分非常高,将会建议跟主治医生商量,转诊到精神科。
目前,抑郁症治疗方法通常有四种:

图片来源:《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蓝皮书》
一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最大的优势是疗程短,起效快。对于中度、中重度以及重度抑郁症患者(有一些轻度和轻中度患者也有一定的需要),必须使用药物治疗,有效率约为60%~80%。
二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适合轻度抑郁症患者,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则需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三驾马车。
目前常见的心理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精神动力学治疗以及人本主义治疗。
三 物理治疗
ECT(电抽搐疗法)
MECT(无抽搐电休克疗法)
TMS(经颅磁疗法)
其中,TMS经颅磁疗法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适用于担心药物影响后代而不愿意服药的产后抑郁患者。

图片来源:美灵星门诊实拍
四 其他治疗
运动、阅读、艺术治疗(包括绘画、戏剧、音乐等)
以上是本次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有需要,可以私信星小乐进一步与丁教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