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患者做完胃镜拿到活检病理报告单后,常常看到“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等字眼,萎缩尚可理解,但是对“肠化”二字,总是认得其字,不解其意。于是习惯性网络搜索一下,总是伴随着”肠化”跳出“胃癌前病变”等字样,于是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恐癌”的心理占据上风,于是四处寻医问药,甚至反复检查,精神的焦虑紧张,莫名的恐惧和害怕,有甚者乱用药物,反而使病情不断加重。
那么,什么是肠化呢?它真的会癌变吗?
01
什么是肠化?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所取代。正常情况下,胃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胃酸功能的胃黏膜上皮细胞,肠道表面生长的是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而当胃黏膜细胞受到严重的损伤后,本该长在肠道上的粘膜却出现在了胃粘膜上,犹如鹤立鸡群一般,与周围的胃粘膜显得格格不入。
02
肠化与胃癌的关系
胃癌可分为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我国以肠型胃癌多见。目前普遍认为肠型胃癌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进而发展而来的。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作为胃癌发生多步骤的中间步骤,已经被视为癌前病变。许多“恐癌”的患者,一听到“癌前病变”便惊慌失措。但是肠化生并不是都会转化为胃癌。
图1 肠型胃癌阶梯病变假说
如何应对肠化?
1.绝大多数的肠化生患者,大可不必过分惊慌,定期胃镜检查随访即可。
2.对于病理报告提示中、重度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或大肠型化生的患者应该重视,密切随访,建议每6~12个月随访一次胃镜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
3.若进展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进行胃镜精查(放大染色胃镜检查)以排除更严重的病变,若检查提示无明显可疑病灶,可以选择密切随访;若检查提示可疑早期肿瘤病灶,建议行胃镜下微创切除(ESD手术等)。
4.若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进行胃镜精查(放大染色胃镜检查)以确定是否可以进行内镜下微创切除还是外科手术治疗,如病灶较小且只生长在比较浅表的层次,则可以行胃镜下微创切除(ESD手术等)后进行病理评估。
需要吃什么药吗?
目前临床上暂时没有专门针对肠上皮化生的药物,若病理结果提示伴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则建议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发生并进一步促进胃黏膜炎症,使胃黏膜萎缩与肠化逐渐发生并进行性加重。大部分研究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减轻、控制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生的加重程度。
同时,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避免吃腌制、辛辣、过咸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规律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等等,都有助于预防胃癌的发生发展。
了解了以上的知识,我们不需要因为胃镜报告有肠上皮化生过于紧张。胃癌确实有一定可能性由肠上皮化生发展而来,但肠上皮化生离胃癌还有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对于肠化,若能及早识别和及早干预,也是一种防止癌变的有效途径。
实际上,随着胃镜技术的普及以及技术的提高,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较以往大大提高。肠化在临床很常见,并且其本身也不会引起明显不适感。仅少数肠化生最终发展成胃癌,对于全胃有明显肠上皮化生患者进行定期胃镜随访,即可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