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先需要明白几个概念:
1.月经周期
来月经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经的前一天为一个月经周期,与卵巢周期、子宫内膜周期时间相同,均为28天左右。
来月经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第一天。
2.卵巢周期
简单来说就是女性卵巢中所发生的卵泡发育、排卵、黄体形成、黄体萎缩的周期性的过程,(1)卵泡期:卵泡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第1-14天,包括月经期在内。卵泡期是卵泡发育成熟的时期,自然周期下一个周期一般只有一个卵泡会发育成熟,卵泡的颗粒细胞有分泌雌激素的作用。
(2)排卵期: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卵泡发育成熟,直径可达18-23mm,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卵泡破裂,卵子从卵巢排出。
(3)黄体期:卵子排出后,卵泡残余部分塌陷形成黄体,从排卵后开始到下次月经前的一天就是黄体期,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14-28天,黄体有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
3.子宫内膜周期: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增生、分泌的周期性过程。
(1)月经期:子宫内膜坏死脱落出血的时期,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
(2)增殖期:子宫内膜增殖修复的时期,这一阶段的突出表现便是内膜的增厚,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3)分泌期:子宫内膜腺体增生、分泌的时期,这一时期内膜的变化主要是为受精卵的着床做好准备。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28天左右。
二、每个周期卵巢、子宫所发生的变化:
1.月经第1-14天(卵泡期):卵泡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开始生长,卵泡的生长使血清雌激素水平逐渐上升,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开始修复、增殖、增厚。
2.月经第14天左右(排卵期):卵泡发育成熟,在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下卵泡破裂,从卵巢表面排出卵子。
3.月经第15-28天(黄体期):
卵子被输卵管伞拾取进入输卵管内,卵泡剩余部分则塌陷形成黄体。
黄体可以分泌雌激素及孕激素,进入黄体期后血清孕激素水平明显升高。
进入黄体期后,子宫内膜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开始向分泌期转换,内膜腺体增生,分泌增多,为受精卵的着床准备条件。
4.进入黄体期后卵巢与子宫的命运接下来有两种选择:
(1)卵子与精子在输卵管相遇形成受精卵,受精卵一边分裂增殖,一边在输卵管的推动下向子宫腔内移动,在受精后约9天左右,受精卵移动至宫腔,分化出滋养细胞,并在子宫内着床生长。
滋养细胞可以分泌HCG。HCG进一步促进黄体的生长,维持体内的雌孕激素水平,雌激素促进子宫、乳房的生长;孕激素进一步使内膜发生改变,并降低子宫肌层的兴奋性,维持平静的宫腔内环境,使胚胎有一个安静的生长环境。
到怀孕大约第12周左右,胎盘形成,胎盘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完全取代黄体的作用。黄体的使命到此为止,至此开始萎缩。
这也就是为什么早孕期若黄体功能不足可能导致流产的原因。
(2)若未发生受精,黄体在排卵后9-10天(月经周期第23-24天)开始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雌孕激素的支持发生坏死、脱落、出血,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
所以月经不调的背后可能是排卵的异常以及激素分泌的异常,而排卵和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就会影响怀孕。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会有“经调而能种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