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外科手术需要使用电刀怎么办?

方楠医生 发布于2021-03-16 19:08 阅读量8995

本文由方楠原创

今天我们聊一聊植入过永久起搏器的病人需要使用电刀怎么办。先来介绍下电刀

高频电刀(高频手术器)是一种取代机械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它通过有效电极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肌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实现对肌体组织的分离和凝固,从而起到切割和止血的目的,自1920年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其安全,高效的特性,自发明以来,便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益处。

高频电刀主要有两种主要的工作模式:单极和双极。

单级模式工作时,由电刀内的高频发生器发出电流,通过导线,电刀头,穿过病人身体,再通过病人极板及其导线返回高频电刀的发生器。

双极模式通过双极镊子的两个尖端向机体组织提供高频电能,使双极镊子两端之间的血管脱水而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它的作用范围只限于镊子两端之间,对机体组织的损伤程度和影响范围远比单极方式要小得多,适用于对小血管(直径<4mm)和输卵管的封闭。故双极电凝多用于脑外科、显微外科、五官科、妇产科以及手外科等较为精细的手术中。

起搏器电极也存在两种模式,单级和双极。

单级以起搏器电极头端作为阴极,起搏器自身作为阳极,起搏环路经过患者体表。

双极以电极头端作为阴极,电极头段后部的一个环作为阳极,起搏环路不通过患者体表。

所以,当两者环路出现交叉时,可能会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甚至对起搏器造成损害。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电刀发出的电信号被起搏器误感知,这也是最常见的干扰,如果连续被误感知,可能造成起搏器输出被抑制(不放电)。如果患者是起搏器依赖者,可能会造成生命危险。

2,电刀造成的高强度磁场可能造成起搏器元件损坏或起搏器不能程控(较少出现)。

3,起搏器保护电路短路,电刀的高强度电流可能灼烧心肌,造成心肌损伤(极少出现),从而使起搏阈值升高(以后更费电)。

4,如果是带除颤功能的起搏器,电刀的电信号可能会诱发起搏器误除颤,或者室颤无法感知,从而不除颤。

因此,当起搏器术后需要使用电刀时,确实需要医生格外注意。

为此,2011年,美国心律学会和美国麻醉科医师学会联合颁布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器和心律失常检测器患者的围术期处理专家共识》。提出CIED管理团队应在充分评估手术本身和患者潜在风险的基础上,术前应尽可能获取患者植入时的相关信息,必要时重新评估患者后,再与手术团队进行充分交流,为手术团队拟定周密的处方。

结合专家共识,给出如下建议:


1,术前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患者是否起搏器依赖。如患者非起搏器依赖,手术部位在脐以下,无需程控调整。


2,如手术部位在脐以上,建议将起搏电极程控为双级,将起搏模式程控为固定频率,双腔起搏器程控为DOO,单腔起搏器程控为VOO,术后再调整回原起搏模式。


3,对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需要回顾近半年来程控资料,了解是否有过放电以及治疗情况。术前关闭感知功能,以免误感知放电,术后调整回原起搏模式。


4,尽量选用双极电刀。如必须使用单级电刀,电刀头应尽量远离起搏器,如术中涉及皮下起搏电极,要注意不要破坏绝缘层。尽量缩短使用时间,每次<1秒,限制电刀功率在60w左右,连续使用<50秒。


5,术中连续心电监测以及血流动力学检测,备好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除颤仪等抢救药品。


6,术后彻底程控检测起搏器。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