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但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各个社会阶层中。在成年人口中的终生患病率为1%左右。但世界不同地区患病率的差异很大,如在爱尔兰可达17.4‰,太平洋上的岛国汤加只有0.9‰。总的看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患病率要低于发达国家。这种差异除了地域、种族、文化等因素外,诊断标准的采用与掌握的不一致也是相当重要的原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性别差异在35岁以上年龄组较明显;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我国目前约有700万人患精神分裂症。
总的说来,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都还处在研究阶段,目前并没有公认的、一致的结果。但近一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该组疾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无外乎包括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生化病理假说等,外因就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心理应激。
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起病多较隐袭,急性起病者较少。精神分裂症的表现错综复杂,除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不常见外,可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其中,思维障碍是最为主要、最本质的症状,里面包括最多见就是被害感,患者认为有人要害自己,人变得敏感、多疑,他人说话就认为和自己有关,可见于各个年龄层。涉及的对象从最初与患者有过矛盾的某个人渐渐扩展到同事、朋友、亲人,直至陌生人。他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暗有所指,寒暄问候、家常聊天都别有深意。严重者甚至连报章杂志、广播电视的内容都认为与己有关。
被动体验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思维障碍中又一常见症状。患者会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是受人控制的,有一种被强加的被动体验,常常描述思考和行动身不由己。被动体验也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患者会对这种完全陌生的被动体验赋予种种妄想性的解释,如“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先进仪器”等等。一位病人这样表述自己的被动体验:“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木偶,一举一动都受人操纵。想什么事,说什么话,做什么表情,都是被安排好的。最让人难受的是,我说的话,我做的事,跟我平常没什么两样,外人根本看不出来我有什么变化。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已经不是我,是完全受人摆布的。”
精神分裂症患者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中,幻听最为常见。患者的幻听内容多半是争论性的,如两个声音议论患者的好坏;或评论性的,声音不断对患者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如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出门买菜,声音讲“大破鞋又出门了”,患者听后十分气愤,掉头回家,声音马上又说“装洋蒜”;幻听也可以是命令性的,如在大夫检查病人时询问患者的姓名,声音告诉患者“别说你的真名”,患者就随口编了一个假名。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患者一旦确诊,就应积极的进行药物治疗。早发现、早治疗,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基本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尽可能选用疗效确切、症状作用谱较为广泛、不良反应轻、便于长期治疗的抗精神病药物。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减少对患者的应激和刺激,以促进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治疗的依从性,鼓励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生活中发挥出尽可能高的、合理的水平,在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过程中,帮助患者应对社会应激性事件;督促患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预防躯体疾病的发生及所带来的应激反应,最终让患者回归社会。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