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个方面。
强迫思维是一种违背个人意愿的入侵式思维。这些思维可以是一种观念、形象、冲动、愿望、记忆、或其他内在信息,这些思维让人感到苦恼、烦扰。
强迫行为通常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作为,这些事情是明知不合理,但不得不做,比如出现了有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的想法,就会去反复检查门窗确保安全;碰到脏东西怕得病,就会反复洗手以保持干净。一些病程持久的患者由于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种程序,比如洗手时一定要从指尖开始洗,连续不断洗到手腕,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顺序反了或是被打断了就要重新开始洗,为此常耗费大量时间,痛苦不堪。
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2.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
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
4.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诱发因素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就如同前面说的,不同的人会有各种各样的诱导因素,每个人的情况与症状也都不会如同教科书般相似。前面的表述我们做了大量的阐述,如果你愿意改变你的行为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么恭喜你,已经踏出成功的一大步了!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