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高血压控制目标下调

左丽峰医生 发布于2022-11-14 23:03 阅读量865

本文由左丽峰原创

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按照新《指南》,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

此次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修改为≥130/80 mmHg,不仅有充分的国际和国内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而且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

指南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减压、减重、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其中饮食控制是一个重要干预方向,推荐中国高血压患者使用添加25%氯化钾的低钠盐替代99%氯化钠的普通食盐。

新指南推荐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积极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低危患者可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达标,可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实际上,人们早就认识到,120/80mmHg的血压对人体更加安全。所以,当时在确定140/90mmHg为高血压诊断标准时,也明确指出正常血压值是130/80mmHg,只是基于当时医疗手段和大众意识,因此留取了一定的弹性空间。

经过这么多年的循证医学数据证明,人体血压不超过120/80mmHg才是理想的状态。只要超过这个血压标准,收缩压(俗称高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俗称低压)每升高10mmHg,以脑卒中、心肌梗死为主要代表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就会增加1倍多。

除了脑卒中和心肌梗死,长期的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脏负荷长期加重,最终发展至心力衰竭;或者使肾小球内压力增高,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高血压还可能造成主动脉内膜撕裂,引发主动脉夹层等异常非常凶险的疾病。

所以,高血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其实是其背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类并发症。

中医自古以治疗“未病”为先,西医的发展历程也是把预防疾病作为提高整体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断向理想血压靠近,体现的正是重视预防高血压引发各类危险并发症的医疗理念。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