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

易舒婧医生 发布于2023-12-31 16:48 阅读量249

本文由易舒婧原创

    暂时还没有肿瘤标志物能够单用于任何一种肿瘤的筛查,但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肿瘤标志物是一个非常良好的预测抗肿瘤治疗疗效和预测复发、转移的手段,方便、快捷,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有:CEA、AFP、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抗原(CYF 21-1)、NSE、PSA、糖链抗原系列 CA199、CA125、CA724、CA153 以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等。

(一)癌胚抗原CEA

1、是最早发现及最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分子量为 200 KD,是一种复杂的可溶性糖蛋白,有 6 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内胚层细胞转化的器官及其分化形成的癌细胞上,胎儿及结直肠癌组织中均可发现。主要通过枯否细胞和肝细胞进行清除,半衰期为 1-7 天。

2、健康人群中,正常细胞可分泌微量 CEA 入血,但是此时血 CEA 浓度一般仍为正常范围,能够分泌 CEA 的正常组织主要有肠道、支气管、唾液腺、胆管、胰管、尿道及前列腺。

3、在许多恶性肿瘤患者,例如结直肠癌、肺癌、胰腺癌等,癌细胞会分泌大量的 CEA 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 CEA 浓度明显上升。

4、综上,CEA 并非特异性很强的肿瘤标志物,还不能用做结直肠癌、肺癌等常见肿瘤的大规模筛查应用,但是当 CEA 上升明显或者短时间内持续上升时应当怀疑恶性肿瘤的发生,需要对消化道、呼吸道等器官进行详细检查,排除肿瘤的可能性。对于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尤其是诊断时同步出现 CEA 增高的患者,监测 CEA 的动态变化能够明确抗肿瘤治疗的效果,并能够早期发现肿瘤的早期复发及转移。

相关良性疾病:肝硬化、肝炎、肺气肿、肠道憩室、直肠息肉、结肠炎等。

(二)甲胎蛋白AFP

1、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指标,大约 70~80% 肝癌患者可以检测到血清 AFP 的异常升高。1964 年前苏联专家就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发现了高浓度的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分子量为 70 KD 的糖蛋白,由 591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与白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

2、AFP 主要在胎儿肝脏中所合成,在胎儿 13 周的时候,甲胎蛋白占据了人血清蛋白总量的 1/3,在妊娠 30 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甲胎蛋白基因慢慢关闭,血浆中浓度降至高峰期的 1% 左右,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 30μg/L)。

3、成人血液中 AFP 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成熟肝细胞中 AFP 合成能力丧失,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后可以恢复合成 AFP 的能力,除了肝癌以外,来自胰腺、生殖系统、胃等器官的恶性肿瘤也会分泌 AFP。

4、甲胎蛋白作为一种特异性较高的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已经得到广泛应用,60-70% 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成人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一般来说在恶性肿瘤患者,AFP 的浓度与肿瘤分期、预后有密切关系。

5、临床发现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升高与肝细胞肝癌的各种恶性特征相关,如肿瘤瘤体巨大、弥漫、多发,门静脉血栓形成,另有临床研究发现 AFP 高的肝癌患者往往对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耐药,或者在抗肿瘤治疗期间极易产生继发性耐药,提示甲胎蛋白是促进肝癌生长的一个关键调节因子。

相关良性疾病:儿童、孕妇、肝炎、肝硬化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