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显示,我国有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其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晚上11点以后入睡,近三分之一的人熬到凌晨1点才能入睡,特别过去一年受疫情的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增多,但整体入睡时间延迟了2-3小时,对睡眠问题的搜索量增长了43%。
这种睡眠时间整体往后移但睡眠周期没有异常,是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也就是说正常11点睡到7点,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就会从凌晨2、3点睡到11、12点。除睡眠时间整体延迟,睡眠周期并没有异常,也不会感到疲倦,是生物节律的推迟。
居家时间虽然增多,但想调整好睡眠不仅要做到多进行运动、多晒晒太阳,还要控制使用各类电子产品的时间。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的多数人可能躺在床上玩手机,屏幕蓝光和内容会使得大脑格外兴奋,长期如此就会导致晚睡晚起。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可以通过多照射紫外线和室外活动来帮助调节。
许多人睡眠一出现问题,就认为是睡得不够,其实不然。例如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并没有入睡难、易醒、嗜睡、醒后头昏脑胀等身体不适现象,只需要调整睡眠时间就好。
我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睡眠时间最佳保持在8个小时左右,但这并不等于所有人都一定要睡够8个小时。有些人睡十几个小时起来仍然昏昏沉沉,有些睡四五个小时就精神抖擞。所以8个小时不是硬指标,能不能睡够四到五个睡眠周期才最重要。睡眠周期如何影响睡眠,一个睡眠周期都有几个阶段,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
折叠入睡期
阶段1是睡眠的开始,昏昏欲睡的感觉就属于这一阶段。此时脑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渐小。
折叠浅睡期
阶段2开始正式睡眠,属于浅睡阶段。此时脑波渐呈不规律进行,频率与振幅忽大忽小,其中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的高频、大波幅脑波,以及被称为"K结"的低频、很大波幅脑波。
折叠熟睡期和深睡期
阶段3和阶段4是沉睡阶段,不易被叫醒。此时脑波变化很大,频率只有每秒1~2周,但振幅增加较大,呈现变化缓慢的曲线。这四个阶段的睡眠共要经过约60~90分钟,而且均不出现眼球快速跳动现象,故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non-REMs)。
折叠快速眼动期
在阶段5,脑波迅速改变,出现与清醒状态时的脑波相似的高频率、低波幅脑波,但其中会有特点鲜明的锯齿状波。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似乎又进入阶段1的睡眠,但实际是进入了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简称REMs)的睡眠阶段。因为,此时除了脑波的改变之外,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现象。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报告说正在做梦。因此,REM就成为睡眠第五个阶段的重要特征,也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根据。
睡眠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睡眠出现障碍会非常影响人的情绪和日常状态。也因此,一旦出现睡眠问题需要尽早调整好状态恢复正常睡眠。关于睡眠障碍的治疗方法有许多,自我调节方法也比较多,例如冥想、运动、呼吸训练等等,睡眠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说解决就能解决的,需要坚持不懈的治疗与调整才能获得良好的睡眠。若有睡眠障碍,一定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尽早解决睡眠问题,还自己一个健康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