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未破裂的脑动脉瘤怎么办?

董白晶医生 发布于2024-05-15 10:36 阅读量426

本文由董白晶原创

    随着保健意识的提高和无创影像检查的普及,人们偶然发现未破裂的脑动脉瘤的几率越来越大。那一旦发现了怎么办?严重吗?会出血吗?要手术吗?很多人都有这些疑虑。别急,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脑动脉瘤叫“瘤”但不是“肿瘤”,也就不存在良恶性之分;它是脑动脉壁的局限性、病理性扩张,是一种脑血管病。其次,脑动脉瘤患病率很高,我国成年人中大约4%的人患有动脉瘤,而女性患病率更高一些(约为男性的1.5倍)。第三,脑动脉瘤通常较小(直径< 5 mm者占90. 2%),大多数不会压迫周边脑组织、神经而产生症状。说了这些,大家似乎感觉脑动脉瘤就是一个常见的、没啥危害的“小鼓包”,能与人“和平共处”;那就被它迷惑了,其实它是一个凶险的“沉默杀手”。

    脑动脉瘤既然长在脑动脉上,就会受到血液的冲击而不断增大,就有可能发生破裂;而一旦发生破裂(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约1/4的人会死亡(即使有机会到达医院接受治疗),约1/3的人会遗留偏瘫、失语、智力下降等后遗症。因此,在医疗行业内,脑动脉瘤被称作“不定时炸弹”,就是说它“不破时寂静无声,破裂时山崩地裂;而是否破裂、什么时候破裂无法确定”的特性。听到这里,大家又会非常紧张,时刻担心它突然爆炸,导致措手不及。其实,大家也不必过于焦虑,因为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几率还是比较小的。据统计,未破裂动脉瘤的总体年破裂率约为1. 9% ,大部分人的动脉瘤终生不破。那么大家最疑惑的就是自己属于哪部分?需不需要治疗?医生不能判断出来吗?很遗憾,目前的医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估每个人的预后;但是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这个难题,而且取得了一定结果。总体来说,高血压、吸烟、既往发生过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性动脉瘤史是动脉瘤容易破裂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动脉瘤最大径、部位、不规则性是形态学危险因素;血管内壁剪切力、振荡剪切指数、血流冲击力等是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内弹力层崩解、血管壁炎症反应等是血管结构学危险因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各种因素综合评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指导患者尽快治疗或者观察随访。

    存在危险因素的,尤其是有头痛、头晕、眼部疼痛、眼睑下垂、视力障碍、复视、癫痫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医生通常会建议尽早治疗。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动脉瘤的药物,只能通过开颅手术或微创介入手段来消除该隐患。开颅手术是比较传统的方法,效果确切、费用较低,但创伤较大、风险较高;微创介入是新兴的治疗方法,创伤微小、风险较低,但费用较高。两种方法有各自的适应症,医生会严格掌握;对于两种方法都适合的患者(占到80%以上),国内外专家都推荐介入治疗作为首选;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受众也越来越多。

    最后,大家可能还会有些疑问:我是否需要筛查有无脑动脉瘤?用什么方法筛查?发现了动脉瘤找谁去看?据统计,多囊性肾病患者、具有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的人群、合并脑肿瘤的人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年龄>50岁的女性均有高于平均水平数倍的动脉瘤患病率,这类人群应重点筛查。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是筛查动脉瘤的常用方法;MRA因其无辐射、不需对比剂、费用相对较低常做为首选,但其准确率略低,有时需CTA或DSA进一步确诊。一旦发现了动脉瘤,应找神经外科专门从事脑血管病诊疗的医生(也称“拆弹专家”)就诊,由医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或随访。

    祝大家健康、平安!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