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80年以来,肥胖患病率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现在全球超过20亿人健康受超重或肥胖影响,我国肥胖症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病率高达60%~90%。
NAFLD与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的组份,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尽管NAFLD患病率变化与肥胖症流行趋势相平行,但是肝脏脂肪变的程度和人体脂肪质量及其分布关系仍未很好地阐明。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年龄在18~86岁,患者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中NAFLD诊断标准,患者均接受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脏CAP和生物电阻抗技术测量人体脂肪质量和其分布。
2、人体学测量:采用超声波身高体质量测量仪测量,测量时患者需脱除外套和鞋子,在接受CAP和人体成分检查同一天进行,根据结果计算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
3、CAP的测量:禁食至少8小时后,使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查,频率为3.5MHz,测量深度为25~65mm。
4、体脂肪质量、躯干脂肪质量、四肢脂肪质量和内脏脂肪面积测量:通过生物电阻抗技术(Inbody770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采用6种不同频率(1、5、50、250、500、1000kHz)分别在5个节段(右上肢、左上肢、躯干、右下肢、左下肢)进行30种阻抗测量。
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分析并作图,评价BMI、BFMI、TFMI、LFMI、和VFA等区分CAP诊断脂肪变的截点和效能。
结果
1、患者基本特征:男性和女性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高、BMI、BFMI、TFMI、LFMI和VFA结果,总体体现女性各部位脂肪多于男性。
2、患者人体学参数和体脂肪量参数在不同肝脏CAP等级组的差异:根据肝脏CAP值将肝脏脂肪变为SO~S3,四组间男性随肝脂肪变等级增加逐渐年轻化,而女性年龄无明显差异,男女身高均无差异。
3、肝脏CAP值与年龄、BMI、BFMI、TFMI、LFMI和VFA的相关性:男、女性患者CAPZ值与BMI、BFMI、TFMI、LFMI和VFA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而年龄与其存在极弱的负相关性。
4、肝脏CAP值与躯干脂肪质量和四肢脂肪质量百分比的关系:鉴于体脂肪主要分为躯干和四肢脂肪,但研究显示,躯干不是四肢脂肪质量百分比随肝脏脂肪变等级增加而增加。
讨论
在对肝脏脂肪变程度与年龄、体质量与体脂质量和分布的相关性分析中,内脏脂肪型肥胖是发生NFAFD的高危因素,特别是女性,TFMI与肝脏CAP值较LFMI相关性更强,提示可能存在随肥胖的加重,体脂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
BMI、BFMI、TFMI、LFMI和均有较高的区分CAP诊断S0~1和S2~3的效能,特别是男性,在各项以BMI定义的超重和肥胖分级中,男、女性截点并无差异。中国在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VAF≥80cm²和85.15cm²。
因男性的肌肉等非脂肪组织多于女性,而女性脂肪组织多于男性有关,这也提示我们在通过人体学测量或人体成分预估肝脏脂肪变时需考虑性别因素。
总之,随着NAFLD和肥胖的流行率同步快速增长,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系统危害凸显,本研究分析得出肝脏CAP值与人体四肢、躯干、内脏脂肪量呈正相关,与躯干和内脏脂肪量相关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