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发完什么是胃镜检查发科普短文,就有人来问我体检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的事。下面我简单罗列并解读常见的一些胃镜检查报告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水肿、不光滑、血管纹理不清、可见条状红斑,甚至有糜烂、溃疡,齿状线也失去正常形状等。治疗目的是减轻反流及减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及腐蚀。
巴瑞特(Barrett)食管:可为先天性,但常继发于胃食管反流,其病理特点是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
食管癌: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狭窄及肿物形成,中、晚期有明显的不规则狭窄和充盈缺损,管壁僵硬。确诊后首选手术治疗,同时配合放化疗。
胃底腺息肉:通常较小,直径0.1-0.8cm,与高胃泌素血症有关,几乎无恶变潜能。若息肉≥20个、位于胃窦、早于40岁发生、合并十二指肠腺瘤,应考虑是否为家族性息肉病综合征。
增生性息肉:常为多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未来可转变为上皮内瘤变,有恶变的可能;大于1cm或有蒂的息肉,癌变风险增加。因此,大于0.5cm的增生性息肉应完全切除。
腺瘤性息肉:此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2cm时,癌变风险较高。
炎性息肉:与炎症相关,通常在炎症控制后可缩小或消失。
萎缩:胃固有腺体数量减少,黏膜层变厚,提示可能是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成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有充血、水肿、条状红斑、糜烂、出血、局部有龟背纹样改变,黏膜脆性增加。
胃溃疡:穿透至黏膜肌层的缺损,溃疡面恢复后,一般都会留下纤维瘢痕表现。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有关的细菌。
慢性炎症: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