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常的门诊中,很多患者都有关节疼痛的经历,想去找个信得过的医生看看,却苦于没有可靠的信息而不知道从何处寻找。
总结目前患者就诊选择是以下几个途径:
1.不管什么科都找当地有名的综合大型三甲医院:这是大多数人首选途径,也是最为保守稳妥的方法,就像去北京吃烤鸭、在上海吃小笼包、天津吃包子,大家都喜欢到老字号的门店,这样感到踏实。目前选择这种途径的患者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年人居多。
2.从熟人的就医经历参考选择:选择这种方式在资讯不发达的地区或者对现在资讯不敏感的人群中最为流行,可见于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在相同的医院及相同医生给不同的疾病治疗后都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治疗好了,会让其他患者增加信任感,治疗效果不好的话就会让别的患者大大降低了治疗的信心。这种选择有一定的随机性。当然,如果有几个患者在同一个医院同一个医生中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这种积极的因素就会增强其他患者的诊疗信心。但同一片居民不约而同地接受某医院里的一位医生看病的几率是很微乎其微的。这种选择有一定的偶然性。
3.网络途径:有网络控情结人多选择该途径,其中又以30岁左右的人居绝大多数。他们无论从网购还是网络医疗,都习惯上网搜索一下,先看看官网,看看网评,货比三家。这种途径是目前的趋势,将来也许成为主流。笔者在13年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小腿简单骨折的患者要求从笔者所在科室转到别的甲医院治疗,问之为何简单手术都要舍近求远,答曰:网上都搜索不到你们医院的网址,所以没有信心。这种情形绝对不是个案,特别是当今资讯发达的社会更是如此。但目前网络宣传的商业味较前浓了很多,良莠不齐的现象让很多患者重新认识网络与现实的差距。
4.电视媒体和街头小摊广告:这种途径主要是针对于赋闲在家或闲逛在街头一些老年人,这些广告宣传大多数源自于一些打擦边球的所谓“医药保健产品”,他们针对老人年对健康的渴求而投其所好地进行铺天盖地宣传。电视广告通常在上班时间(不但因为这时段电视广告费便宜,更是因为年轻人要上班不能陪伴家里一起看而被不法广告有可乘之机:老年人习惯思维就是上电视的都是可信的好东西)。街上小摊广告通常在老年人经过的街上,如市场的出入口及公园的出入口等。这种途径在文化素养不高的老年患者中非常普遍。由于其宣传都言过其实,具有一定的欺骗性,社会影响不可小觑。
综合上述,除了第四种途径尽量避免之外,其他途径都是可以参考的,各有各的优势与不足之处。由于很多行业都有不少的诚信缺陷,加上国人多有从众心理,除了对别人心存疑惑,对自己的判断力也缺乏起码的信心,造就了不少患者宁可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都不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古语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到了求医问药的时候有人就就反转了来理解了。
那么如何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医生呢?笔者以多年的从医经验总结以下几点:1.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只有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在寻找医院医生的时候有的放矢,提高效率与节省金钱。2.如果你是“医盲”,最好找一个你认为最信任的人去做您的“医托”,让他去为您打听或联系相关的医生。在笔者的行医生涯中,这样成功案例非常多,这样的医患关节比较融洽。当然,前提就是这个“医托”是您很信任的人。如果您连这个人都心存怀疑就不要用这个途径了。否则不管结果好坏,您都会心存遗憾的。3.多上专业的医疗网站,多了解与您相关症状的科普知识或其他患者的诊疗体会分享,再到您家附近的医院去看看,先说出您的症状,让给您看病的医生说出他的看法,如果与您了解的一致,基本上该医生是可信任的,如果与您的预期不一致,再表达您的看法,有素养可信任的医生会分析他的看法为啥与您所了解的不一样。4.医生是否是“报告医生”(只看检查结果,不体查病人,不阅读图片)。一个不认真检查患者的医生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医生。5.尊重给您看病的医生。不管任何原因,对给您看病的医生恶语相加是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原因很简单,医患双方都是灵与肉的结合体,为何要只需尊重患者而不需要尊重医者?换位思考您就知道其危险性了。如果您对给您看病的医生有任何不满,投诉与辱骂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换个医生就是了。特别是换一个同医院同科室相近级别的医生就是对服务不好的医生最好的鞭挞,没有任何一个医院的所有医生都是态度不好的。6.医生是一门职业,不要把他们神圣化,在很多病患面前医患双方都是无能为力的。但是一个好的医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一切都以患者的健康安全为前提。只要给您指明方向的医生都是高明的、值得尊重的医生。哪个医生对患者好,聪明的患者自然会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