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阅读孩子的求助信号,父母需要知道

郭文俭医生 发布于2023-11-15 11:27 阅读量636

本文由郭文俭原创

很多家长都很害怕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焦虑,因着焦虑所以特别在自己认为的某些方面照顾孩子的感受,而当孩子真正发出求助信号时,却经常无意识的忽视了。

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就是情绪困扰,例如:焦虑、委屈、愤怒、抑郁等,所以在生活中孩子一定会有一些信号表现出来,但是遗憾的是家长最后才会发现,如果可以及时关注这些信号其实更有利于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

那孩子有一般会有什么求助信号呢?

1、举例分享其他同学的心理、情绪困扰;

很多孩子在面对自己的情绪困扰时是很难向家长启齿的,不确定家长的反应,更不确定家长的态度,因此会通过诉说别人的故事来确定父母的态度,从而考虑是否表达自我。

2、表达活着没有意思、无奈等情绪反应;

如果孩子只是分享自己的生气和委屈我们认为还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分享,但是如果表达很多没有意义或对于生活态度的无奈、叹气,家长可能要关注了,也许孩子的情绪反应不是针对某一件事,而是对于整体生活的态度,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3、不想上学、厌学;

这是最近一年在中小学生中发生比较多的情况,孩子的情绪状态很好,但是却总是找理由不想去学校,家长常常判定为厌学——讨厌学习导致的。但是在我们的工作发现,孩子不上学,很少是因为讨厌学习,更多的是在学习有情绪困扰和人际关系困扰,从而逃避远离的方式。

4、远离家长

有些孩子话不多,也不去表达,但是行为更多的会远离父母,减少和父母的接触,其实父母在相处中是可以觉察到不对劲的,但大部分父母不会重视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长大了,需要自己的空间,这里要强调一下,这里的远离是带有隔离的意思,孩子很可能在通过行为告诉家长——关系中存在

5、提出要求“我要回家”,“心理难受”等

孩子提出要求时,家长要多进行了解情况,不要盲目回复“不可以,学习怎么办,学校怎么办”;

请记住:在孩子的世界里不仅只有学习。

你的直接拒绝和间接拒绝,都会让孩子更加无助,也许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决定更好。

为什么家长总是会忽略孩子的求助信号呢?

首先,家长情绪不稳定,并存在焦虑;

家长情绪不稳定,会凭着情绪反应的行为,很明显不是理性的状态,很多时候的行为取向也会不理智;例如:冲孩子大喊大叫,打骂、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进行训斥,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会对于孩子的求助信息忽略;而不能理性思考孩子表达中的意思是什么,更没有办法倾听;



其次、家长不能客观认识心理问题;

很多家长一提到心理问题就很害怕,联想到自杀、跳楼,更是不能接受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事实。甚至我在医院工作的那段日子发现,因为医生诊断为抑郁,会大闹医院。显然讳疾忌医的做法,还是存在的。其实家长不用紧张,孩子的情绪波动时间如果超过两周是需要进行一下调整和疏导。如果长时间的不解决才会导致严重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是正常人在发展中难以避免的,这也是正常的。

再次、家长太过于压抑,家长存在心理不健康;

  家长过于压抑,对于自我感知觉不敏锐,很多时候即便孩子表现出异常,家长也觉察不到,注意力还是在:上学、成绩等焦点上,甚至,有的家长自己通过网络百度来判断孩子是否正常,一旦孩子脱离了这种所谓的判断正常的标准——可以正常上学、没有自杀、自残,家长就开始焦虑,寻求帮助,但是一般这种情况严重度已经达到中度以上了。

最后、家长对于心理咨询和精神诊断的信任度偏低

    我们见过很多家长在不同的机构、心理诊所和医院做诊断,家长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咨询师进行咨询,甚至担心会不会对方为了一己私利会延长咨询时间,就像怀疑医生开药是不是为了提成一样。当然这种现象社会是难以杜绝的,但是我们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带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作在工作的,如果家长对我们的工作有任何质疑,完全可以进行沟通解开疑惑。不能因为偶然的现象否定某一个行业的科学性。这样只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对于孩子的心理只会起到反作用。

    以上这三种是我们工作中最常见的,因此分享给每位家长,也建议家长们客观认识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认真和孩子相处,耐心阅读孩子的背后发给您的信号,当作为家长我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孩子本身,而不是他的成绩、学业、礼貌、听话等行为上,你的孩子就会发出一种内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可以帮助孩子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