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选取了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实验组的学生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学生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
第三阶段为自由休息时间,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学生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控制组(无奖励组)的学生有更多人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在生活中,得西效应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
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必须考虑德西效应,恰当地运用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过分依赖经济手段,崇尚“一切向‘钱’看” 的单纯激励手段是产生“德西效应” 的根本原因。在企业管理中,优秀企业经理人也已经充分认识到激励必须走出“德西效应” 的误区,提倡以物质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