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这颗牙能不能不拔?”
这是牙科诊室里最常听到的问题之一
对很多人来说
拔牙意味着恐惧和不舍
总希望保住每一颗原生牙
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但有时候,保留一颗问题牙齿
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健康隐患
如同在身边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那么,究竟哪些牙齿已经到了“非拔不可”的地步?
一、反复发炎的智齿:最典型的“拔牙候选”
智齿,即第三磨牙,通常在18岁后萌出。由于现代人颌骨退化,智齿常常因空间不足而“长歪”,形成阻生齿。这类智齿极易藏匿食物残渣和细菌,引发反复的冠周炎——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张口困难,甚至面部肿胀、发烧。
更严重的是,倾斜生长的智齿会持续顶压前方的第二磨牙,导致邻牙龋坏、牙槽骨吸收,最终“两败俱伤”。即使暂时无症状,若拍片显示智齿位置异常、有潜在危害,医生也常建议预防性拔除,防患于未然。
二、严重龋坏至“牙根”的残根残冠
当蛀牙长期不治,可能侵蚀至牙髓、根尖,最终导致牙冠大面积崩解,仅剩牙根残留。这种“残根残冠”不仅失去咀嚼功能,还像一颗“定时炸弹”:

三、晚期牙周病导致的“摇摆牙”
牙周病是成年人失牙的首要原因。当牙周组织(牙龈、牙槽骨)因长期炎症被破坏,牙齿会逐渐松动。到了晚期,牙齿松动度达到III度(晃动幅度超过2毫米),咀嚼无力,甚至影响发音和美观。
此时,牙齿已无法行使功能,且可能成为细菌“温床”,加速邻牙的破坏。与其让它“苟延残喘”,不如及时拔除,为后续修复(如种植牙、义齿)创造条件。
四、阻碍正畸或影响咬合的“绊脚石”
在牙齿矫正过程中,为了获得排齐牙齿所需的空间,医生常需拔除部分前磨牙。此外,某些多生牙、错位牙或乳牙滞留,也可能影响恒牙萌出或咬合关系,必须拔除以保障整体口腔功能。
五、外伤导致的牙折或脱位
严重外伤可能导致牙齿折断至牙根、牙脱位或牙根纵裂。若无法通过根管治疗和修复手段保留,或牙齿已完全脱出且无法再植,拔牙是必要选择。
牙齿是否需要拔除,需由专业牙医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综合判断。一旦出现反复肿痛、严重松动、无法修复的残根等症状,切勿抱侥幸心理。及时拔除“问题牙”,不仅是对口腔健康的负责,更是为后续修复和整体健康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