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牙蛀了不用治?这个误区正在毁掉孩子的恒牙!

杨志平医生 发布于2025-09-05 16:18 阅读量129

本文由杨志平原创

“乳牙反正要换的,蛀了就让它烂掉吧,等恒牙长出来就好了。”——这句话,你是否也曾听过,甚至深信不疑?然而,这看似“省事”的想法,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误区,正在悄无声息地毁掉孩子未来一口健康的恒牙,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面部美观。



一、 乳牙:远不止“临时工”那么简单

乳牙,从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到6岁左右开始替换,陪伴孩子度过至关重要的成长期。它们绝非简单的“临时工”,而是承担着多重关键使命:

咀嚼功能:乳牙是孩子获取营养的“第一道关卡”。健康的乳牙能有效切割、研磨食物,促进消化吸收,保障孩子健康成长。蛀牙导致牙痛或牙齿缺失,孩子只能用一侧咀嚼或囫囵吞枣,长期如此,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颌骨发育。

发音清晰:前牙对发音至关重要。乳牙缺失或严重龋坏,可能导致孩子说话“漏风”、发音不清,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和自信心。

引导恒牙萌出:乳牙的牙根下方,就是未来恒牙的“家”。乳牙就像“向导”和“占位员”,其存在能维持足够的间隙,并引导恒牙在正确的位置萌出。一旦乳牙因蛀牙过早拔除,邻牙就会向缺隙处倾斜、移位,导致恒牙萌出时“无路可走”,出现**拥挤、错位、阻生等问题。

促进颌骨发育:咀嚼时的生理刺激,是促进上下颌骨正常发育的重要动力。乳牙缺失,咀嚼功能下降,可能导致颌骨发育不足,影响面部美观,甚至形成“小下巴”、“地包天”等错颌畸形。


二、 蛀牙不治,危害远超想象

当乳牙发生龋坏(蛀牙),若不及时治疗,其危害会层层递进:

第一阶段:浅龋

仅牙釉质受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对冷热酸甜敏感。此时治疗简单,只需补牙即可。

第二阶段:中龋/深龋

龋洞加深,接近牙髓(牙神经)。孩子会感到明显的牙痛,尤其是夜间痛、自发痛。此时治疗复杂,可能需要进行牙髓治疗(如活髓切断术或根管治疗)以保留患牙。

第三阶段:牙髓炎/根尖周炎

细菌感染牙髓,引发剧烈疼痛。感染进一步扩散至根尖,破坏牙槽骨,形成脓肿(牙龈“长脓包”)。此时,乳牙可能已经无法保留,需要拔除。

第四阶段:殃及恒牙胚

这是最致命的后果! 乳牙的根尖与下方的恒牙胚紧密相邻。

严重的根尖周炎产生的炎症和感染,会直接波及恒牙胚,导致:

恒牙釉质发育不全:恒牙萌出后,牙面有黄褐色斑块、凹陷,质地脆弱,极易再次蛀牙。

恒牙萌出异常:炎症破坏了恒牙萌出的路径,导致恒牙延迟萌出、异位萌出甚至阻生。

恒牙先天缺失:在极严重的情况下,炎症可能直接损伤恒牙胚,导致恒牙无法形成。

三、 科学应对:早发现、早治疗、重预防

定期检查:建议孩子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后(约6-12个月)就去看牙医,并每3-6个月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医生能早期发现龋齿迹象(如白垩色斑点),及时干预。

及时治疗

补牙:对于小的蛀洞,及时补上,阻止龋坏进展。

牙髓治疗:若牙神经受累,在评估后可进行乳牙牙髓治疗,尽量保留乳牙直至正常替换。

拔牙+间隙保持器:若乳牙已无法保留必须拔除,务必在拔牙后立即安装“间隙保持器”!这是防止邻牙移位、为恒牙预留空间的关键措施。

强化预防

有效刷牙:从第一颗牙萌出就开始清洁。3岁前用米粒大小含氟牙膏,3-6岁用豌豆大小,每天早晚刷牙,家长需帮助或监督。

控制甜食:减少含糖饮料和零食的摄入频率,尤其避免睡前吃甜食。

窝沟封闭:在乳磨牙和恒磨牙萌出后,及时进行窝沟封闭,是预防窝沟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涂氟:定期进行专业涂氟,增强牙齿抗酸防龋能力。

乳牙的健康,关乎孩子一生的口腔健康和整体发育。“乳牙蛀了不用治”是过时且有害的观念。 每一次对乳牙蛀牙的忽视,都可能在孩子未来的恒牙上埋下隐患。请务必重视孩子的乳牙健康,定期检查,科学治疗,积极预防。别让一个小小的误区,毁掉了孩子绽放灿烂笑容的权利。守护乳牙,就是守护孩子健康的未来!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