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黄帝内经.命门真火篇》、《黄帝内经.命门经主篇》理解与猜想

孟庆森医生 发布于2024-07-05 22:53 阅读量833

本文由孟庆森原创


一、命门的生理特征

1.“命门,火也。无形有气,居两肾之间,能生水而亦藏于水也。”

由此可知命门的生理特征:温暖(可燃)、气态、溶于液体。

2.“有形之火,水能克之;无形之火,水能生之。火克于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于水者,无形之水也。然而无形之火偏能生无形之水,故火不藏于火,转藏于水。”

我们首先要搞懂“形”是什么意思,《说文》中说“形,象形也。”,即是肉眼可见的实体。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存在且无形呢?那一定是物质出于气态的状态下,故而我在这里粗浅的将“无形之火”理解为以氧为主要成分的气态的命门之火,“无形之水”理解为水蒸气,而水的化学式为“H2O”,即水(Water)与氧烷(Oxidane),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此化学结构无论是气态还是液态都不会改变,所以说“无形之火偏能生无形之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对于血的认识是:血是由营气在脉管内与津液在心阳高温炼化的“化赤”作用下生成的,是“”在凝聚转运的过程中呈现出红色、柔润、温暖的状态;同时因氧在人体内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的红细胞中,故而说“故火不藏于火,转藏于水。”

3. “居两肾之间”

从现代解剖学上来讲:两肾之间的结构为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发出左右两条肾动脉各连于左右两肾,腹主动脉内含大量动脉血,为液态,动脉血中富含氧气,为溶于水的气体。

       而腹主动脉为人体动脉血液最为丰富的动脉,而其所处的位置也正是在附着点位于第12胸椎的膈肌之下,约于第5腰椎处分为左右个一支的髂动脉,这一段位置即是古人所说的腰府,而“腰为肾之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氧遍布全身,却为什么“居两肾之间”。

以上种种,符合内经中命门“温暖、气态、溶于液体。”的生理特征。

二、命门的生理功能

1. 点火

“十二经之火得命门先天之火则生生不息,而后可转输运动变化于无穷,此十二经所以皆仰望于命门,各倚之为根也”

       由此,命门的生理功能可以简单概括为点火。

如何点火?

      火的燃烧需要氧的参与,而作为气态的富含氧的“命门之火”是点燃“十二经之火”的火种,

而命门之火只需点燃十二经之火即可,其后即可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作为燃料代替命门之火继续供给燃料使十二经之火继续燃烧即可。

2. 生水

“能生水而亦藏于水”

上文中,我们将气态的命门之火概括为以氧为主要成分的,“无形之水”概括为水蒸气,由与氢两种元素相结合成的无机物,即是“氧烷”,化学式为“H2O”,即为水,故而命门之火“能生水而亦藏于水”。

3.“命门居于肾,通于任督,更与丹田神室相接,存神于丹田,所以温命门也,守气于神室,所以养命门也。”

     “神室,是神之宅舍,也是神气之聚集处。

神也,识神也。
识神在外,元神在内。识神归家,化为元神。
既归之识神,暂居之地,就是神室。
识神已经归家之后,固守本心,久而引动元气。
元气之得,得于元神。元神凝结,化为元气。
元气被引动,渐渐聚集之地,就在识神之家,神室也。”

我们都知道心主神,而心主的这个“神”即是“识神”,心的特性为“散极而敛”,“”是通过心之君火如烈阳般炽热的能量推动下完成的,而“”则是通过肾水包容万物的“收敛”功能完成的。

由此可知,命门之火通过进入心经、肾经并赋予其能量的方式,利用心“散极”、肾“收敛”的特性,做到了存神和守气的两个功能。

三、命门之火为何无穷

“命门居水火中,水火相济,取之正无穷也”

自然界中水的大气循环,即“液态遇热蒸发-气态放热液化-液态遇热蒸发”,在这一过程中能量守恒,故无穷无尽,“取之正无穷也”。道家认为人体本身即是一个小天地,佛家更是把人看做一个小世界,加之现代医学对血液、氧气及组织液的认识,可以说人体本身就是如同天地一般有着自身的一套气液循环系统,并于我们的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息息相关。

四、命门之火如何参与气液循环

       在上面提到的体系中,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以肺为主的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肺中,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氧气从分压高的肺泡通过呼吸膜扩散到血液,再由循环系统将血液中的氧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脏器、肌肉等组织中。

       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其中还加入了消化系统,

       首先,来自中焦的营气与来自下焦的卫气于中焦在命门之火抟搏的作用下生成宗气,宗气自中焦脂膜而出,至胸中膻中穴出积聚,其一走息道入肺为呼,入肾为吸;其二灌注心脉,助心行血。由此完成了在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中的运行。

      再者,水谷进入胃后,在位于中脘的命门之火抟搏的作用下,将位于上脘的清气充上窍、位于下脘的浊气充四肢百骸。脾胃消化后的糟粕入小肠,固体的糟粕进入大肠在七魄中“伏矢”的作用下进一步发酵吸收,最终排出体外。液态的糟粕则由小肠进入膀胱,在膀胱气化的作用下转化为清气由“承扶穴”沿膀胱经进入后脑,废水排出体外。

五、怎么理解“火非水不藏,无水则火沸矣。水非火不生,无火则水绝矣。水与火盖两相生而两相藏也。”

      前文中提到,无形之火即为气态的氧,其气态状态下处于游离态,显然是不符合“”这一特性的,而溶于水(液态物质)的状态下则相对可以较好的保存,这就是为什么“火非水不藏”。

      过量的处于游离态的氧则会产生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变的分子而致癌。同时自由基有强氧化性的性质,会加速人体的衰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无水则火沸”。

      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没有氧也就没有水,所以说“水非火不生,无火则水绝矣”。

      综上,根据氧与水的关系,可知为什么“水与火盖两相生而两相藏也。”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