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精神障碍疾病好转了,医生还是建议继续吃药呢?

周伯荣医生 发布于2022-08-11 15:14 阅读量875

本文由周伯荣原创

【精神障碍】后期持续的服药治疗,维持和巩固了疗效,预防二次复发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在器质性疾病的治疗中,例如感冒、发烧、咳嗽等,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或输液治疗,在病菌或炎症消失后,痛苦的症状也会消失。


医生会告诉我们不需要服药了,你已经痊愈了!此时,停止服药,被认为是治愈的标志。

图片来源:freepic
但是,在精神障碍类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中。

当我们的症状消失后,医生并不会让我们立即停止服药。

而是建议我们继续坚持药物治疗数个月、甚至1、2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主要跟精神心理疾病的特点相关。



为什么「好转了」还要吃药?

图片来源:freepic


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

 分为三个阶段

急性治疗期、巩固维持期、复诊复查期;


急性期主要是在临床上采用药物快速控制住病情,并消除明显的痛苦症状。



巩固维持期是采用药物辅助治疗和恢复,降低复发几率。



复诊复查是定期到医生处检查,医生会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物用量。



坚持做完这三个流程,才算是一个充足的疗程。☆☆☆☆☆

这么谨慎的流程,主要是因为精神障碍疾病的特点。


精神障碍疾病,造成的原因不单单是大脑神经递质异常,还主要有心理、情感等因素。


这些感性的因素是不可控制的。


患者自身也难以控制负面情绪,所以需要药物帮助调节。


图片来源:freepic


精神障碍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的康复和痊愈,不仅仅是消除症状就可以了。

必须药物治疗、生活环境改善、减少心理刺激等整体因素良性发展。

再加上,大部分精神障碍是因压力引起的脑部损伤所造成。

精神科药物能够促进脑部受损部位的修复,并纠正脑部化学物质的失衡。

随着大脑受损部位功能的恢复,患者的病征便会逐渐消退,但遗传因子在脑部某些部位所引起的脆弱性仍然存在。

同时,导致患者上次病发的压力来源很多时候会重现,遗传因子和社会压力这两个因素均构成病发的风险。

所以,持续的药物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份保护:巩固康复效果,大大减低病发的风险。

图片来源:freepic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以保持健康和预防再一次生病。

例如一些人比较容易晒伤,所以每次户外活动时,都会搽防晒用品。

又例如一些人容易着凉,所以每次进入商场或戏院都会加穿一件外套。

这道理就和精神康复采用药物治疗来预防病发一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