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分享:一位患者的惊险经历
54岁的王阿姨从沈阳乘飞机前往深圳,近5小时的经济舱旅程后,她的左脚突然肿胀。起初她并未在意,但肿胀迅速从小腿蔓延至大腿,皮肤紧绷,疼痛加剧。一天内,症状发展为重度水肿,王阿姨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前往南山医院医院急诊。
经检查,王阿姨被诊断为“左髂静脉以下全程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危急,随时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南山医院血管介入外科姚少华医生立即为她进行了紧急手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左髂股静脉血栓抽吸,并针对左髂总静脉狭窄、闭塞段实施了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手术非常成功,术后王阿姨的肿胀迅速消退,5天后康复出院。
什么是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阻塞血流,导致下肢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PE),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咯血甚至猝死。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因刚刚形成的新鲜血栓容易剥离静脉壁,随血液回流入右心房,加之右心房收缩,将其推入肺动脉,从而血栓导致气体交换障碍、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不全,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临床上称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 PE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血栓形成的三大诱因
1.血流缓慢:久坐、长期卧床或长途旅行(如经济舱综合征)。
2.血管损伤:手术、创伤或骨折。
3.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脱水或先天抗凝物质缺乏。
高危人群:高龄、肥胖、吸烟、孕妇、术后患者及长期不动者。
血栓的分型与分期
· 分型:
o 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
o 周围型(股静脉以下血栓)
o 混合型(全程血栓)
· 分期:
o 急性期(2周内)
o 亚急性期(2周-1个月)
o 慢性期(超过1个月)
如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1.药物治疗:抗凝是基础,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抗凝需持续至少3个月,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
2.手术治疗:
·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适用于高风险患者。
· 导管溶栓(CDT):直接溶解血栓,提高再通率。
· 机械取栓(PMT):快速清除血栓,减少药物用量。
· 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解决静脉狭窄或闭塞,降低复发风险。
日常预防:远离血栓的威胁
1.避免久坐久站:每隔1小时活动下肢,做“踝泵运动”(勾脚、绷脚)。
2.多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3.穿戴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尤其适合高危人群。
4.药物预防:高风险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
关键提醒:
若出现单侧下肢突然肿胀、疼痛,务必警惕深静脉血栓,尽早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可大幅降低肺栓塞风险,避免严重后果。
血管健康,从细节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