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来就诊的睡眠障碍的病人有很多顾虑,通常在失眠和担心副作用两个点上来回横跳,以至于无法安心口服睡眠药物!
我们都知道,睡眠药物有很多种,
(一)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s,BZRAs)分为苯二氮䓬类药物(benzodiazepine drugs,BZDs)、非苯二氮䓬类药物(non-benzodiazepine drugs,non-BZDs)和新型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
(二)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三)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四)抗组胺H1受体药物
(五)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物1.多塞平:小剂量多塞平(3~6 mg/d)空腹服用,因其半衰期受食物影响而明显延迟(B级证据,Ⅰ级推荐) [ 89 ] 。
2.曲唑酮:小剂量曲唑酮(25~150 mg/d),睡前1 h给药,可拮抗5-羟色胺2A受体、中枢α1受体和H1受体,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睡眠中觉醒次数,增加睡眠维持时间,能增加慢波睡眠,从而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不会造成白天困倦 [ 90 , 91 , 92 ] 。曲唑酮可提高患者主观睡眠质量,失眠患者耐受性良好(A级证据,Ⅱ级推荐) [ 93 ] 。
3.米氮平:米氮平3.75~15.00 mg 能快速镇静,改善睡眠,增加慢波睡眠,有助于睡眠持续,对REM睡眠潜伏期及REM睡眠持续时间影响较小,适用于浅睡眠增加、早醒及失眠伴焦虑抑郁的患者(C级证据,Ⅱ级推荐) [ 94 , 95 ] 。但可引起或加重RLS、噩梦,其半衰期长,易出现白天困倦,长期应用易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 96 , 97 ] 。
(六)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失眠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二者互为因果。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通过治疗抑郁和焦虑改善失眠,在用药初期可能有激越反应,部分SSRI能够延长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中的觉醒时间,减少睡眠总时间和降低睡眠效率,减少慢波睡眠,增加某些患者的周期性肢体运动,甚至加重失眠。
(七)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部分抗精神病药物因抗组胺机制而具有镇静作用,如:喹硫平、奥氮平、氯氮平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加总睡眠时间、改善睡眠结构、减少睡眠中觉醒时间。考虑到其不良反应,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不建议无精神疾病的失眠患者使用此类药物(D级证据,Ⅰ级推荐)。在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中,首选小剂量喹硫平,其镇静效果较好,安全性高(B级证据,Ⅰ级推荐) [ 101 , 102 ] 。
(八)麻醉类药物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是一种α 2 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能显著改善睡眠效率,增加N2期睡眠 [ 103 ] 。右美托咪定输注,主要当其他治疗无效时,用于重症、难治性失眠患者的治疗,需进行神经科、精神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评估,由麻醉科医师酌情应用。鼻吸右美托咪定可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焦虑,但该药物治疗失眠目前还属于超适应证用药(B级证据,不推荐) [ 104 ] 。
推荐意见:失眠患者药物治疗的具体策略(可视为序贯方案):(1)首选 non-BZDs/新型BZRAs,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地达西尼;如首选药物无效或无法依从,更换为另一种non-BZDs或褪黑素受体激动剂(A级证据,Ⅰ 级推荐)。(2)首选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苏沃雷生/莱博雷生/达利雷生),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由于其非成瘾性,已成为失眠治疗的新靶点药物(A级证据,Ⅰ 级推荐)。(3)非处方药如抗组胺药常被失眠患者用于自我调节失眠,但临床上并不推荐使用。(4)添加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物(如曲唑酮、米氮平或多塞平等),尤其适用于伴随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B级证据,Ⅰ 级推荐)。(5)抗精神病药不作为首选药物使用,仅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况和人群(C级证据,Ⅰ级推荐)。(6)对长期应用BZRAs的慢性失眠患者至少每4周进行1次临床评估(A级证据,Ⅰ 级推荐)。(7)推荐慢性失眠患者在医师指导下采用间歇治疗或按需治疗方式服用non-BZDs(C级证据,Ⅰ级推荐)。
那么,能否长期口服睡眠药物呢?理论上讲是按需口服,但是,我们知道,“良好睡眠,健康之源”,睡眠好是第一位的,所以,以睡眠好为导向,无论用什么方式,都合理!当然,我们同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鸡尾酒疗法,行为方式的改变,最终,都可以战胜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