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一):流行病学与检查手段

任亚冰医生 发布于2025-01-13 21:23 阅读量4018

本文由任亚冰原创

01.头颈部肿瘤的发病情况


头颈部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男性中的发病率是第6位,死亡率是第7位。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鳞癌,除了鼻咽癌主要由EB病毒引起,烟草和酒精是导致其他头颈部鳞癌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欧美国家口咽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研究显示,大部分与HPV感染具有直接相关,虽然我国的具体感染率尚不明确,但同样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就一项针对HPV-16检测的meta分析,国内头颈部肿瘤的HPV总体感染率为24.7%。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GLOBOCAN对全球2020年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统计,每年头颈部鳞癌大约有89万新发病例和45万例死亡,并且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死亡率也较高,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30%(即每年108万新病例),其中2/3在发展中国家。


由于头颈部肿瘤的起病隐匿,有2/3的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在我国头颈部肿瘤也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2021年中国新确诊头颈部肿瘤患者约14.8万,死亡病例数近7.8万,且呈现增长趋势。国际头颈肿瘤协会联盟将每年7月27日定为世界头颈癌症日。



02.头颈部肿瘤好发哪些部位


头颈部肿瘤是指位于锁骨以上区域的肿瘤,上界为颅底、后界为颈椎。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可以分为鼻咽癌、唇癌、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鼻腔鼻窦癌,唾液腺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等。通常来讲,不包括脑、脊髓等中枢系统的肿瘤和眼内的肿瘤。肿瘤病理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鳞癌、腺癌等,其中鳞癌最为常见,因其解剖结构邻近,生长方式、治疗方法等具有相似性,在学术界常归为一类来讨论。由于国内医疗机构设置的关系,头颈部癌患者常首选肿瘤专科医院头颈外科就诊。


03.头颈部肿瘤的临床表现


由于头颈部的结构较为复杂,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如鼻塞、回吸性血涕、舌痛、局部肿物突起、反复溃疡、吞咽疼痛或困难、声音嘶哑等,如出现淋巴结转移,还可出现颈部肿物。若累及颅神经,还可出现头痛、视力听力下降、眼球活动障碍、面瘫、呛咳等。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上述症状和肿块时,需要格外的注意,并及时就诊,以便早诊断和早治疗。




04.头颈部肿瘤影像学检查手段:


原发灶增强CT或MRI是诊断头颈部肿瘤的常用手段。两者各有利弊。


(1)CT具有简便、快速和普及性强的优点,缺点是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辐射,并且不适合碘过敏或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颈部是头颈部肿瘤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区域,颈部增强CT是标准的分期手段,特别是对于特征性的淋巴结坏死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肺部是头颈部肿瘤最常见的远端转移部位,肺部CT是标准的分期手段。并且有助于判断肺部其他合并疾病,如慢性支气管肺炎、肺气肿等。


(2)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CT显著提高,同时具有多选项参数,尤其适用于原发于口腔、口咽和鼻咽的肿瘤,并且对于颅底和神经的显示能力较为出色。 MR的缺点在于费时和价格相对昂贵,不适合有金属植入及幽门幽闭综合征的患者。此外,对于喉和下咽部器官,容易由于不自主吞咽动作造成伪影。


(3)颈部超声具有较高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通常不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依据,但可以作为初步筛查或者是淋巴结的引导穿刺。


(4)对于远端的淋颈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meta分析显示PET/CT具有一定的优势。


05.病理检查


(1)头颈部鳞癌的原发灶诊断主要依赖经口或内镜下肿块的活检,而淋巴结穿刺或活检有助于分期诊断。


(2)下咽癌有较高的食管累及,或食管癌第二原发,建议分期检查时常规行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检查。

(3)唾液腺癌的原发灶诊断,在国内大多数依赖切除活检或者是术中冰冻检查。在有条件的医院,建议采用术前肿块细针穿刺或粗针穿刺。活检并遵循行业标准的诊断报告体系,有助于在治疗前确定组织学分类和分级,从而指导后续处理策略。


有需要帮助的患者,可门诊咨询就诊。

小任医生出诊时间:

周一、周二、周四上午:中医门诊

周一、二、四下午:针灸康复门诊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