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期我们聊一下肿瘤患友常见的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贫血的诊断治疗。我们将从常见分级、临床症状,目前治疗标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几方面入手进行科普,我们把重点放在中西医治疗上。
01.什么是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多数化疗药物常见毒性反应,大多数化疗药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围血细胞数量减少,主要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减少,其次是血小板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02.发生机制是什么?
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外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都源于骨髓中的干细胞。因外周血细胞寿命短,常需要不断补充,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作为血细胞前体的干细胞必须快速分裂,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以及许多其它抗肿瘤治疗方法,都是针对快速分裂的细胞,因而常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受到抑制,这是骨髓抑制发生的机制。
骨髓抑制通常发生在化疗后,因粒细胞平均生存时间约为6-8小时,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现为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时间约为5-7天,其下降出现较晚较轻,而红细胞平均生存时间为120天,受化疗影响较小,因此多数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常见于化疗后1-2周,约持续2-4周逐渐恢复,以白细胞下降为主,可伴血小板下降。所以化疗后可检测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判断是否发生骨髓抑制。
03.标准分级
骨髓抑制的分级,是临床医生诊断和判断用药的标准,无论在什么医院,目前国际国内的标准如下:
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据WHO分为0~Ⅳ级:
0级:白细胞≥4.0×109/L,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
Ⅰ级:白细胞(3.0~3.9)×109/L,血红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
Ⅱ级:白细胞(2.0~2.9)×109/L,血红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
Ⅲ级:白细胞(1.0~1.9)×109/L ,血红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109/L
Ⅳ级:白细胞(0~1.0)×109/L ,血红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
04.标准治疗
1级:一般不需处理,观察即可;
II级:继续观察或对症处理;
III-IV级:需要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重度骨髓抑制,也就是3-4级的骨髓抑制,当出现III级及以上骨髓抑制,通常称为重度骨髓抑制,需要及时纠正。
处理措施:
①减量或停药;
②预防和治疗感染;
③口服各种升白细胞药物;
④白细胞严重减少时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小板严重减少可以使用血小板刺激因子(TPO)、口服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
⑤成分输血或输新鲜血。血小板减少现阶段仅可通过输注单采血小板作为相应措施,也可用小剂量皮质激素治疗;化疗引起的严重贫血可给予成分输血。
05.化疗后为啥要每周查2次血常规?
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的周期可能略有不同,各自最低值可能出现在不同日期的血常规中。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后1周,第10-14日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天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血小板降低比粒细胞降低出现稍晚,也在2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则相对更晚。
如果只在患者下次入院化疗前做一次血常规(21-28天后),此时血细胞已经自然回升,尽管各项血液指标看上去并无大碍,但患者很有可能曾经出现过提示无法耐受现有化疗剂量的3/4度骨髓抑制,医生可能就会因此错过这一药物减量的重要提示。因此需要每周2次检验,评估骨髓抑制时以最低值为准。
任亚冰医生5月门诊安排:
周二全天:中医肿瘤门诊
周四全天:中西医结合肿瘤门诊
不出门诊的时间,小任医生都在住院部照顾病人,老患者可到中医科二楼住院部找小任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