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抗肿瘤之路:针灸联合中药抗癌效果佳

任亚冰医生 发布于2024-02-18 21:22 阅读量5470

本文由任亚冰原创

     春节放假期间小任医生去探望老师,老师在问我们目前各自的治疗特色的时候,因小任使用针灸联合中药抗肿瘤,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趁着热乎劲,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针药结合治疗肿瘤,也谈一谈临床体会。   


     春节前后很多朋友感冒了,发烧或咳嗽是打底的症状,还有的嗓子哑,咽喉痛。有的是“第n次阳”,有的是“甲流”,有的是“支原体肺炎”,让我想起两年前隔离期间的一件事情,以及顽固性骨髓抑制的一个病例。


     1.针刺或点掐少商穴配合白虎汤治疗新冠肺炎引起的发热和咽痛:


     在我们医院进行部分楼层病区隔离的时候,兄弟病区有一位患者和陪护家属高热寒战,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常规使用布洛芬和感冒药只能缓解几个小时,夜间发热导致无法入眠。因无法上下楼进行当面会诊,该科同事便打电话给我们病区,看能不能想想办法。


     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我们医患双方分别在各自病区护士站进行电话交流,我一边建议患者自行掐按少商穴,一边打电话给院内中药房要求按我的处方,使用物流小车加急配送免煎颗粒中药。第二天接到同事的短信”患者昨晚没有再发烧,喉咙痛和嘶哑也好了一半,谢谢“,开了3天的中药,患者只吃了一剂,发热和咽痛明显缓解。在无法施针的条件下,自行点掐少商穴也可以奏效的。时至今日,我仍经常接到同行同事们咳嗽咽痛的求助,要求开点中药吃吃,给扎两针。




     2.艾灸膀胱经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


     有一位妇科肿瘤的阿姨,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化疗不得不中断。患者达不到输注血小板的指证,在反复升白和升板无效后,医生请了中医会诊。

     

     把脉辩证后,我开具了”参苓白术散“加减的汤药,配合每天膀胱经艾灸。连续五天,从周一到周五,我连续为阿姨进行灸法治疗,她每天来告诉我,大便比以前成型了,肚子软软的,胃口也好一点。周六复查血小板的时候,已经由70升到96,完全可以进行化疗了。本周期化疗后阿姨坚持要带中药和艾灸回去,巩固疗效。


     客观讲,顽固的骨髓抑制并不好纠正,特别是血小板降低,在中药治疗骨髓抑制为数不多的有效人群里,阿姨算效果最突出的。如果观众中有骨髓抑制的(白细胞降低,贫血,血小板降低)可尝试中医的方法配合治疗,为患者争取治疗时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虽是个例,但是他们带给我新的尝试:在肿瘤患者病情复杂,症状明显的情况下,可尝试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




     以上是我临床体验,在查询了文献和专家采访后,以下是我总结针药结合的观点:


     1.古人针刺和汤药是各自有适应症的


     秦汉年代的中医经典巨作《黄帝内经》,实际上是“针药分治”为主的思想。《内经》提倡“针刺和汤药,各治各的,有些病适合针刺,有些病适合汤药”,代表性观点有“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 (《素问·移精变气论》)”等,强调的是针灸与药物各有其适应症,而不是针灸结合同时治疗。


     历史的某个阶段往往很荒唐,不妨跟大家分享,在针药分离的年代,如果在治病方面,选择的治疗手段不当,而产生不良后果或者医治无效,施治者要受罚的。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法,不可兼方,不验,辄死”——即医生治疗疾病时不可以兼用两种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业内常调侃道,从古到今医生都是一个高危行业。




     我们拿数据说话:


     我们对《黄帝内经》全文进行了检索,真正的针药同时治疗疾病的论述只有6条。


     虽然《伤寒论》中的针药结合思想也常被当代医家强调,但《伤寒论》中针/灸与药结合相关的条文仅有6条,在这6条中,还有4条是应用药物解决针灸疗法(烧针为主)出现的不良反应的。仅2条(第24、304条)符合现代意义的针药结合,《伤寒论》涉及的有名腧穴也仅8个(期门、巨阙、风池、风府、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关元)。


     由此可见,至少在汉代及以前,针药结合同时治疗可能并非重要的治疗方案,但其确立的“针药结合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重要的:针灸、药物各有其适应症,临床医生要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分别采用针灸、药物进行治疗。


     2.针药结合“增效减毒、节约资源”。


     借鉴针灸专家的建议,我认为基本思路应该是“针能治的针治、药能治的药治,针灸、药物单独治疗效果不好或不良反应明显时,针药结合治疗”。针药结合可“增效减毒、节约资源”。


     一是增效,这既是针药结合的最终目标也是其最大的优势。与药物“借外力于自固”的特性不同,针灸主要是通过诱导机体自身调节机制实现疾病愈合的,这也是“针灸”“治本”特性的体现。尽可能调动体内、外积极因素促进机体愈合——增效。


     二是解毒,这是针灸被主流西医重视的最主要原因。2017年《自然》讨论针刺减轻化疗药所致疼痛的焦点新闻中,有专家甚至提出“将针灸纳入主流医疗保健,而不是将其交给独立的、或许不受监管的针灸医生,可以将把权力交给不科学的从业者的风险降到最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主治的西医)需要引入针刺”。


     西医临床多数药物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用药物去解决这些不利效应的时候,又会因药物相互作用有许多禁忌,因此用不会产生化学性质的不良反应的针灸解决这些不利效应,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美国癌症研究会已经在着手进行针药结合减少化疗药不良反应的相关临床路径的研制,以指导针灸在癌症连续干预过程中与常规治疗的整合。


     三是节约资源,这里的节约资源有3个方面的含义:


     1)针药结合治疗后,患者具体疾病的直接治疗成本会减少,中国台湾省一项为期10年的队列研究表明,在接受针灸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中,急诊和住院治疗的医疗支出显著低于未经针灸治疗的患者,认为对于卫生政策制定者而言,鼓励针灸和西药相结合治疗偏头痛患者具有成本效益;


     2)社会整体的药物治疗成本的减少,可以减少药物研究、生产相关的资源及环境成本(药物对生态的影响);


     3)节约患者机体因长期或大量药物治疗导致的体内“自稳态”资源过渡消耗,药物治疗常常会“杀敌一百自伤五十”,针药结合减少药物的单次用量或总用量,对于机体自稳态的恢复是极为有利的。


     我还要补充一点,可以称之为第四条:平息中医西医之争。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经络理论,在西医同行忌惮中药内服可能干扰到抗癌药物代谢的背景下,很多肿瘤患者服用中药是不被允许的。但反对中医的西医同行,对针灸却不反对,并明确要求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这也是主流西医对中医的态度,承认有效,但不推荐他的患者服用。小任医生恰恰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咱略懂西医DNA,RNA和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也略懂中医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以及君臣佐使的中药辩证,在这里,西医为主,中药该用就用,不能用了就扎针灸。中医西医不用再争了。


     本篇不算完整意义的科普,使用了不少的专业语言,算是个人临床思维的一些整理。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患者。


任亚冰主治医师出诊时间:

周一下午:治未病门诊。

周二、四上午:中医/中西医门诊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