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份来了,除了令人神往的暑假,还有令人“汗”颜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因中伏的延长而成了超长待机的40天,小任医生为大家科普三伏天的中医养生知识,对普通市民和肿瘤患者的夏季摄生都有帮助。大家准备小板凳,开课啦。
01.“三伏”是怎么算出来的?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说的就是三伏天起于夏至来临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指的是天干数字,一般每十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据此推算,今年入伏时间就是7月11日。入伏后,我们经历的第一个10天叫做初伏(也叫头伏),而后,我们将进入中伏(也叫二伏)。而立秋节气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则称为末伏(也叫三伏),总体叫“三伏”。
2023年“三伏”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0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一般来说,初伏与末伏固定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这主要由夏至到立秋之间一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有四个庚日则中伏到末伏间隔为10天,有五个庚日则间隔为20天。
今年就恰逢20天的中伏,这也是从2015年起,连续第8年的加长版三伏天了。
02.“三伏”的“伏”指的是什么?
“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其实,很多“病根儿”都是三伏天落下的。俗话说,“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后,高温、高热、高湿的 “桑拿天”将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三伏天本身很炎热,外加我们身体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如果不通过膳食进行调整,吃的不对,很容易导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03. 三伏天养生注意什么?--- 三伏天期间要做好“防”和“养”
1.防凉
夏季虽然天气热,但由于冰箱、空调等的使用,我们吃进的食物与身处的环境都与寒凉脱离不了关系。长此以往,人体容易中气内虚,风寒易趁虚侵袭导致疾病,因此,大家应该尤为当心。防寒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是颈椎防凉:颈椎对着空调吹,周围的软组织会产生病变,形成肌肉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后果。
二是肠胃防凉:夏季是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大家平时要注意护好腹部,不穿露脐装、不打赤膊,防止“风邪”进入体内,伤及脏腑。
2.防暑
暑为夏季的专属邪气,中医认为,夏季暑气盛行,暑为阳邪,易耗伤气阴、津液,如果不及时补充津液,会出现高热、烦躁、头晕、头痛、胃口不佳,甚至神志昏迷、血压下降。
中午12点到下午3点是最容易中暑的时间段,尽量减少外出。及时补水,少量多次,加强房间通风、利用便利条件进行降温。
3.防湿
夏季雨水多,湿气较盛,身体容易被湿邪趁虚而入。如果此时再过食生冷寒凉,容易造成脾失健运,最后导致湿气内生。湿气在体内滞留时间太久,往往会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皮炎湿疹、精神萎靡、四肢乏力,甚至诱发关节炎等健康问题。
因此,三伏天里大家要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可以使用空调除湿模式或使用除湿机,出行时也尽量避免淋雨。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不要过食寒凉或肥甘厚味之品。
4. 养阳
中医界强调“天人合一”理论,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三伏天气温最高,自然界的阳气也最旺盛,同时人体的阳气也最充沛。因此,三伏天最适宜温补阳气,驱散寒邪。
受篇幅和读者浏览耐心所限,本篇知识小任先介绍三伏天的文化常识,后面几篇会教大家怎们吃,怎么跟三伏天相处,以及怎么在三伏天里“冬病夏治”获得健康。小任的科普范围主要围绕中医与肿瘤两个方向,希望大家把感兴趣的#话题#,留言给我,我查阅资料后会尽全力烹饪一道道科普小菜供大家品尝。也欢迎大家在线免费图文咨询我。
任亚冰主治医师简介:
医学硕士,博士在读。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深圳市肿瘤医院中医科从事肿瘤专业9年。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精通肿瘤治疗过程中副作用处理,对抗肿瘤治疗中皮肤粘膜损害如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睡眠障碍等有治疗经验,并得到广泛认可。
参与编写省级专著1本,参与发明专利1项。
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一项。
出诊时间:
周二、周三上午,中医门诊。
周四下午:中西医结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