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知识科普:《肝癌膳食指导》
小任医生科普时间到,WHO的报告显示,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居全球之首,每年新发和死亡肝癌患者约占全球总数的一半。 在我国,约有 90% 的肝癌患者感染过乙肝病毒。小任发挥专业优势,咱们今天对肝癌病人及乙肝丙肝患者人群进行饮食方式和膳食建议。
01.肝癌及肝炎患者应掌握如下食疗原则:
(肝癌的患者需要实际消耗量和肿瘤负荷情况,评估营养状况)
1. 应给以适当的高蛋白、高糖、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并注意维生素B、维生素C的补充;多吃产氨低的蛋白质食物,如奶类等,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肝功能的恢复。糖类的适当提高,利于肝糖原的储备,保护肝脏,维持肝脏的功能。丰富的维生素有利于肝细胞的复,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2. 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为宜,常选用鱼类、瘦肉、蛋类、豆制品、蔬菜瓜果之类;
3. 选用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慎用食品添加剂,杜绝霉变(如发霉花生、大米)及各种腐败变质的食物。
4. 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腻之品,不宜吸烟、饮酒。
02.肝癌肝炎辩证施膳:
1.肝胆湿热证:表现为胁肋胀痛、灼痛或剧痛、口干口苦,腹胀,或者眼睛皮肤黄染,小便黄,舌苔黄腻。
施食原则:清利肝胆湿热
(1)鸡骨草煮鸡蛋汤:
原料:鸡骨草30g,山栀根30g,瘦猪肉50g,红皮鸡蛋一个。
做法:猪肉切片,鸡蛋,山栀根,鸡骨草洗净,共放入锅中加水煮十分钟,取出鸡蛋去壳。再放入煮30分钟。
功效:清热养阴,疏肝利湿。
(2)茵陈栀子粥
原料:茵陈30-60g,栀子3-5g,香附6g,车前草30g,粳米50-60g,白砂糖适量(不喜欢甜味可以不放)。
做法:将茵陈、栀子、香附、车前草加水煎煮后滤渣取汁,放入粳米,加入适量水煮成粥,最后加入白砂糖。
功效:清理肝胆湿热。
(3)冬瓜煲黑鱼汤
原料:黑鱼1条,带皮冬瓜500g,葱白适量。
做法:黑鱼去鳞及内脏,与冬瓜、葱白共加水煲汤,勿加盐。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化湿。
2. 脾虚湿阻证:表现为口淡,腹胀,食欲不佳,大便稀溏,体倦,浮肿等。
施食原则:健脾化湿,行气开胃
(1)薏苡仁粥
原料:薏苡仁 60g,粳米 60g。
做法:将薏苡仁洗净、捣碎(或者打碎),粳米淘洗同入煲内,加水适量共煮为粥,粥熟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中,渗湿消肿。
(2)花生赤小豆大枣汤
原料:赤小豆、花生仁(带衣)各30g,大枣 10 枚,红糖 2匙。
做法:先将赤小豆、花生仁洗净,放入锅内,加水 500ml,用小火慢炖 30 分钟,再入洗净的大枣继续炖至酥烂为止。
功效:补益肝血,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3)荸荠煮猪肚
原料:新鲜荸荠 10-15 个,猪肚250g,精盐少许。
做法:取新鲜荸荠去皮切片,猪肚洗净,切成小块,加适量水同煮至猪肚烂熟,加精少许调味。食猪肚饮汤。
功效:补中益气,化湿健脾。
3. 肝肾阴虚证:表现腰膝酸软,低热盗汗,视物昏花,头晕失眠,口干等。
施食原则:滋补肝肾
(1)灵芝女贞丹参汤
原料:灵芝12g,女贞子15g,丹参、鸡内金各9g。
做法:将上述诸味加适量水,一煎半小时取汁,二煎再取汁,两煎汁合并即成。
功效:补肝肾,和血,助消化。
(2)香菇肉汤
原料:香菇 100g,猪肉 100g。
制法:香菇、猪肉共煮,加食盐少许调味即可。
功效:滋养肝肾,养血活血。
(3)五味红枣炖冰糖
原料:五味子 10g,红枣 10 个,冰糖适量。
做法:五味子、红枣、冰糖加水同炖。
功效:补肝肾,生津养血。
4. 气滞血瘀证表现:右胁部刺痛较剧,痛有定处而拒按,多因情绪变化而加剧,或见面色黧黑,手掌赤痕,赤缕红痣,胁下积块,舌质暗或有瘀斑。
施食原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1.金玫饮
原料: 郁金10g,玫瑰花6g,红糖适量。
做法: 将郁金加水煎汤,后人玫瑰花,煮开5分钟。加红糖调味。
功效: 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2.赤豆鲤鱼汤
原料: 赤小豆500g,活鲤鱼一尾(约500g),玫瑰花15g。
做法: 将鲤鱼去肠内脏,与其他两味共煮至烂熟,去花调味即可。
功效: 活血散瘀,理气散结。
小任医生的话:以上食谱,我们根据肝癌常见的临床症状辩证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参考意义,煎煮食疗方,大家不必拘泥,可自由发挥增减食材,文中几乎所有食材,上百年或者上千年来,都经过我们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舌头的筛选,几乎没有毒性,大家放心去吃。对某些食物搭配拿不准的,问问专业人员,比方说懂西医又懂中医的小任医生。
任亚冰主治医师简介:医学硕士,博士在读。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深圳市肿瘤医院中医科,从事肿瘤专业9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以及肿瘤治疗过程中副作用处理,对抗肿瘤治疗中皮肤粘膜损害如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睡眠障碍等有治疗经验,并得到广泛认可。参与编写省级专著1本,参与发明专利1项,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一项。
出诊时间:
周二、周三上午,中医门诊。
周四下午:中西医结合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