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常有患者咨询:医生,我有血瘀吗?我有湿热(湿气)吗?
关于血瘀证的判断,其实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判断,犹如汽车大灯不亮判断,需要专业的内在逻辑判断。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这些中医大家应该铭记:郭士魁、陈可冀、翁维良等,他们为中医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基本统一血瘀证的认识、结束了中医学术界对于血瘀证的混乱局面,为瘀血证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开拓性的工作。
特别是陈可冀院士是建国后倡导活血化瘀理论的集大成者,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实用血瘀证学》等,主持制订了血瘀证标准和分类方法,得到国内外一致认同,使血瘀证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翁维良老先生对血瘀证的舌色进行了标准化研究,并对34种活血化瘀药进行了系统研究,参与制定血瘀证诊断标准,其《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等著作。
但是------
有些认为血瘀的特征表现如下图
或者
或者
(以上算是众说纷纭)
*(一)血瘀证的诊断标准(广州标准)
在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上,修订了血瘀证诊断主要标准,简称广州会议标准(1986年11月,广州)。
1.主要依据
(1)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
(2)固定性疼痛,或绞痛,或腹痛拒按;
(3)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者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
(4)血管痉挛,唇及肢端发绀,血栓形成,血管阻塞;
(5)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等,或血性腹水;
(6)月经紊乱、经期腹痛、色黑有血块、少腹急结等;
(7)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者;
(8)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2.其他依据
(1)肌肤甲错(皮肤粗糙、肥厚、鳞屑增多);
(2)肢体麻木或偏瘫;
(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
(4)腮黏膜征阳性(血管曲张、色调紫暗)。
3.实验室依据
(1)微循环障碍;
(2)血液流变学异常;
(3)血液凝固性增高或纤溶活性降低;
(4)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释放功能亢进;
(5)血流动力学障碍;
(6)病理切片示有瘀血表现等;
(7)特异性新技术显示血管阻塞。
4.判断标准
凡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诊断血瘀证:
(1)具有主要依据两项以上;
(2)具有主要依据一项,加实验室依据两项或其他依据两项;
(3)具有其他依据两项以上,加实验室依据一项。
说明:临床血瘀证常有兼证,如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或寒凝血瘀等,临床可根据中医理论或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辨证,作出兼证诊断。
*(二)血瘀证参考诊断标准(北京标准)
“广州会议标准”1986年制订以来,对血瘀证的研究起到了规范化的作用,但仍不够完善,尤其是对中医诊断血瘀证的标准反映不够,故在1988年10月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制定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简称北京标淮。
血瘀证参考诊断标准(北京标准)
(1)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
(2)典型涩脉或无脉。
(3)痛有定处(或久痛、锥刺性痛或不喜按)。
(4)瘀血腹证。
(5)癥积。
(6)离经之血(出血或外伤破血)。
(7)皮肤黏膜瘀血斑、脉络异常。
(8)痛经伴色黑有血块或闭经。
(9)肌肤甲错。
(10)偏瘫麻木。
(11)瘀血躁狂。
(12)理化检查具有血液循环瘀滞表现。
说明:(1)具有以上任何一项可诊断为血瘀证。
(2)各科血瘀证标准断另行制定。
(3)有关兼证应注意整体辨治。
*三、日本小川新国际血瘀证诊断标准试行方案
日本对血瘀证诊断做了研究,其诊断依据多基于中医古典内容,但具有重视腹诊(专业名词)特点。
小川新(日本):
1.必备项目
瘀血的腹证。
2.一般项目
(1)皮肤甲错、粗糙、色素异常(颜面及全部体表)。
(2)舌暗紫色。
(3)固定性疼痛(心、肺、肝、脾、脑、腰、臀、背、四肢)。
(4)病理性肿块,包括内脏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变性。
(5)血管异常:①舌下、下肢、腹壁静脉曲张;②毛细血管扩张(细络、手掌红斑)。
(6)出血倾向,出血后引起的瘀血(包括外伤后瘀血)。
(7)月经紊乱(女)排尿异常(男)。
(8)肢体麻木或偏瘫。
(9)精神异常(包括郁病、癫痫)。
(10)精神狂躁或健忘、自主神经失调。
(11)口干、手足烦热。
3.实验室检查
(1)微循环障碍。
(2)血液流变性异常。
(3)血小板凝集性增高。
(4)血液黏度,P-TC(P-血小板球蛋白)值
(5)脑及心血管造影或CT、心肌闪烁扫描示有血管栓塞。
(6)骨盆腰椎的X线异常所见。
说明:
(1)瘀血的腹证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2)在一般检查项目的11项中,如果具备1项以上,就可以进一步确认为瘀血。
(3)在未病的阶段,常常只有腹证。
(4)实验室检查最早出现异常的是骨盆的X线像。
(5)其他检查所见异常,在疾病的早期尚不出现,但在瘀血导致的特定性疾病发生之前易出现。这些有益于瘀血所致疾病经过的观察。
(6)手部脉涩、在其他场合也可出现,所以其客观不确定。有时也出现芤脉。足部后胫骨动脉沉、弱、伏、无脉等,多与瘀血的腹证一致,故应检查足脉(少阴脉)。
(7)瘀血时不但女性出现血道症,而且男性也会出现排尿异常等前列腺病症。
(8)皮肤异常不仅有颜面,而且在全身体表各处均可出现。
(9)本方案未列入中国血瘀试行标准中的腹水症状,因为它是瘀血的结果。如将这些亦列入,有可能无限制地扩大诊断项目。
专病的血瘀证标准
(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药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届全国活血化瘀研究学术会议修订,血瘀证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3):129.
2.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2 (1):7.
(申明:本文有较多专业术语,千万不要套路,懂得的-都懂,欢迎针对血瘀证问题咨询以及就诊!!!)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