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胀满、身体乏力、困重、不想吃?到底是什么病?兼谈湿阻病

黎波医生 发布于2020-09-04 20:50 阅读量7821

本文由黎波原创

      许多初来广州、深圳南漂的人,在湿度极大的南方地区,经常会遇到肚子饭后胀满、时有胸闷、身体乏力、头昏蒙、疲倦、困重、不想吃?各种体检报告正常,明明有病,可是西医检查却认为一切正常,被认为没有病;部分人又被误认为是神经官能症,到最后,都不知道找那个科室看病?不少人为此深感困惑。

其实,这种情况,属于中医常见病-----“湿阻病”。古代又称为“湿证”、“湿病”、“伤湿”,俗称“湿重”,“湿阻病”好发于江南沿海等潮湿地区,尤其是在夏令梅雨季节较为常见。

     

      “湿阻”通俗理解就是湿邪阻滞了经络和脏腑尤其以中焦脾胃为主。一般而言,湿阻的病位在脾,因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人体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清气不能升发、敷布就可以出现乏力、疲倦、水津不能转输肢体困重。


哪些人比较容易得“湿阻病”呢?

一般是长期工作环境为阴雨、空气潮湿,或久居卑湿之地,或涉水作业,或工作潮湿之处,或者空调房内或冒雨露雾湿,湿邪则易袭人而病。我国长江流域,沿海等地,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空气潮湿,持续时间亦较长,这段时期稍有不慎,即可感湿而病。也是外湿常见原因。

另外一个就是由于饮食生活不节,如应酬酒肉过度、嗜食生冷酒醴肥甘,或饥饱不匀,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职,津液不得运化转输,停聚而生湿,导致脾虚而生内湿。

“湿阻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呢?

“湿阻病”基本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运化障碍。脾为湿土,其性喜燥恶湿,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水谷既不能运化,则肚子胀满、不想吃、排大便不爽等;水津亦不能转输,脾主肌肉,湿困肌肤则身体乏力、疲倦、困重。

一般而言,湿邪其性粘腻,患病后常常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湿阻病”的中医治疗渊源是什么呢?

“湿阻病”的证治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都有记载,特别是外湿“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困阻中焦等。而明《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对湿证的辨治之法提出“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清代温病学派对湿邪致病的理法方药比较全面,《临证指南医案·湿》提出从外湿、内湿两方面详细列举了大量治疗验案,而《温病条辨》在上焦、中焦、下焦篇系统理论的阐述了寒湿、湿温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药。总之,湿阻为病,由于湿邪阻滞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一致,如有湿阻经络、湿阻三焦、湿阻募原、湿阻气分、湿阻脾胃等,但是以湿邪阻滞中焦最为常见。

“湿阻病”的中医治疗都有哪些证治方药呢?

现结合文献,摘录医案以明确 “湿阻病” 的治疗特点,让广大中医爱好者明晰“湿阻病”治疗的复杂性

各位病友切记不可对号入座,尝试用药,最好需要咨询中医专业医师后使用。

1.湿蕴三焦症见脘闷、便溏、身痛、脉濡或者沉弱。可用厚朴 广陈皮 藿香梗 茯苓皮 大豆黄卷 木防己 川通草 苡仁;

2.秽湿阻滞募原、三焦。症见脘腹胀闷、大便不爽;当用藿香梗 厚朴 杏仁 广陈皮 茯苓皮 神曲 麦芽 绵茵陈;

3.湿阻中焦脾胃,症见久病乏力、倦怠、食少、嗳噫难化。治疗运中阳为要。茯苓 桂枝 生于术 炙草 苡仁 生姜

4.湿郁脾胃之阳,症见上腹部隐痛、腹微膨、大便稀溏。小便少而不畅、脉缓。治疗导湿分消。用桂苓散,生茅术 官桂 茯苓 厚朴 广陈皮 飞滑石 猪苓 泽泻 炒楂肉。

5.湿温蕴表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三仁汤主之;杏仁、 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浓厚朴、生薏仁、半夏

6.阳明寒湿症见舌苔白腐,肛坠痛,大便不爽,不喜食,当与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广皮浓朴汤主之。

7.湿温见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银花、连翘、 牛蒡子、射干、马勃;若湿甚者,加滑石、桔梗、苇根。

8.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桂枝、 干姜、 生白术、熟附子

9.寒湿证而见湿困脾胃症见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腻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治宜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陈皮、白芷;厚朴、法夏、白术,大腹皮、茯苓,桔梗,甘草

10.湿热中阻症见:脘痞闷似痛,纳呆,大便不爽,口中苦而粘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或有身热不扬,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化湿。王氏连朴饮。黄连、山栀法夏、厚朴、石菖蒲、芦根、香豉或者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

11.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治宜健脾化湿。参考香砂六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可加葛根、藿香。

以上证治差异细微,需要细细品味。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