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大家讲几个能让椎间盘突出“自愈”的因素,虽然这些因素不常见,但绝对不可轻易忽视,特别是年轻的、有手术指征的患者,更应与主治医师仔细评估以下因素存在的可能性,不可贸然手术
一、突出椎间盘的吸收
这是南方医科大学李义凯教授微信公众平台转发一位香港医生报到的典型病例:
治疗前颈5、6巨大突出椎间盘图片:
再看治疗后的图片:
病史:该中年女性颈痛数年、逐渐出现典型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即一侧的颈肩臂痛和下肢症状。MRI检查后被要求立即手术治疗,但患者不愿手术。坚持以牵引、推拿和药物治疗。半年后复查MRI突出明显缩小,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这种“自愈”的病例和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
二、受压神经根的自我逃逸
先看看这位典型病例的影像学资料:
再看看她的病史:
这是湘潭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科门诊一位中年女士的腰椎间盘CT,她5年前有L5/S1椎间盘明显突出症病史,当时出现典型的左下肢明显麻痛症状,但经保守治疗和康复锻炼后,5年来一直未复发。
那疑问点来了:L5/S1明显突出,为什么近5年能近乎临床痊愈呢?仔细阅片可知,L5/S1左侧神经所在的侧隐窝明显狭窄,但神经根的位置已明显向椎管方向移位了,这是典型的受压神经根的自我逃逸!因为5年前的那次发病,受压的神经根可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剧烈疼痛后,神经根变“聪明”了,显然已从严重狭窄的侧隐窝向椎管方向逃逸,采取了“惹不起便躲起”的“自愈”政策。
三、纤维环及后纵韧带钙化反而增强了椎体间的稳定性
由于椎间盘突出,破坏了病变节段椎体间的稳定性,造成椎体之间的相互剪切的应力或细微的移位,刺激后纵韧带或引起后纵韧带附着点的微小撕脱、出血,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血肿激化,时间长了会造成后纵韧带及部分纤维环钙化。
咋一看,上述描述是个可恶的病理变化,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有些程度不重的钙化与骨质增生,反而增强了病变椎间盘上下椎体间的稳定性,且钙化的后纵韧带能阻挡椎间盘向后方的压力,从而将神经根和脊髓之前所受的压迫给屏蔽了,从而使椎间盘突出症得到了“自愈”。
下面是后纵韧带钙化的典型病例。
四、突出椎间盘的蠕化、溶解
在门诊经常能见到这样的病例:一些初次发作、病程不长的下肢放射痛患者,很痛苦地来求医,但问诊和体查发现:这些患者往往腰部不痛,病变椎间盘间隙压痛明显。CT或MRI显示:纤维环小范围撕裂,仔细阅片可见形态不规则、游离的部分髓核在侧隐窝和神经根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神经根明显水肿。
这些看起来病情很严重的患者,往往出现如下转归:1.症状进行性加重、常规保守治疗无效!2.这类患者治疗的难度很小、往往服用一两张中药处方后症状基本消失,随后几个月到几年时间里一直进行性好转,直到不再发作!后者是因为这类患者突出的髓核逐渐蠕化、溶解,撕裂的纤维环也缓慢愈合了,从而达到“自愈”的状态。
下图这类患者,属于形态不规则、游离的部分髓核在侧隐窝和神经根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该患者突出物的CT值较高,虽然突出物总体形态有些偏大,但仍然有临床症状“自愈”的可能。
而下图这类患者,游离的髓核与神经根位置上有处于焦灼不清的倾向,短期内“自愈”的可能小些。但突出物CT值不高,为单纯的髓核组织,系统保守治疗或能为其部分蠕化、溶解、吸收创造条件。
今天讲的几个该典型病例是想告诉患者朋友们: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尽管明显受压,但若腰椎稳定性尚好,仍然不要贸然手术,完全可以经过系统、科学的保守治疗达到缓解症状,比如通过牵引、腰背功能锻炼改变神经根与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关系以及二者间的张力,为神经根的自我逃逸或突出椎间盘的蠕化、溶解、吸收创造条件,同时等待撕裂纤维环的缓慢愈合,从而达到一劳永逸、免遭手术之苦的目的。